語文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帶給我們的是一個美的世界。語文教學內容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可以讓學生沉醉其中,感受作者在文本之中所孕育的悲歡離合,愛恨情愁,讓學生體會作者的遠大抱負,體會作者所要闡述的真摯情感。然而,在如今教學實際中,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在某種程度上依舊沿襲了應試教育的理念,依舊以分數論英雄。甚至有些教師對大綱要求了解的內容,都認為不重要,對學生的要求是愿意看看了解了解也行,不做硬性要求。但是作為初中生,學生的學習自覺性比較差,聽到這種要求,大多數學生基本上就不會再去看了,致使學生的閱讀面比較狹窄,學生只是學到了考試要考的內容,這樣的教學根本發揮不了語文教學的作用。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學到語文基本知識的同時,也能得到健康而全面的發展。
一、音樂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平時教學過程中,通常從開始上課到整節課結束,我們只能聽到教師和學生的聲音,甚至整節課只能聽到教師的聲音,這樣的教學過程,讓學生感到呆板、沒有生機。然而,音樂作為不同的聲音進入課堂,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刺激大腦神經,產生興奮性,使學生愿意學,愿意走進教師創設的教學活動中,愿意走進語文,感悟語文,使學生在體會的過程中,學到更多的知識。
例如,在學習蘇軾的“水調歌頭”時,在本節課的開始和結尾處我都播放了王菲的“明月幾時有”。一是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二是為了讓學生在掌握詞中大意之后,再深刻體味作品所蘊涵的情思,理解詩人的豁達樂觀情懷,這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該詩的思想,讓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又如,在教學朱自清的“背影”時,我又借助劉和剛的“父親”以幫助學生理解父子之情,讓學生學會珍惜父愛,提高學生的親情意識。
二、生活時事,學會珍惜生命
由于現在學生面對學校、家長、社會等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有些學生甚至承受著本年齡階段不應該承受的壓力,致使有些學生選擇放棄生命;或是由于一些同學之間的矛盾,致使出現打架斗毆,傷及生命的事件。語文在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交際工具,語文是生活的調節劑。生活中的一些現象也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也可以讓學生在掌握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素質水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扎根于現實,借助教材知識,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培養學生關心生活時事的意識,讓學生在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的同時,使學生得到健康的發展。
例如,在學習海倫·凱勒的《再塑生命》時,為了讓學生理解生命的重要性,體會作者對生命的珍惜之情,在教學過程中,我除了向學生介紹高位截癱的著名女作家張海迪的事跡外,我還給學生展示汶川地震中生命在災難面前的無力;之后我又借助一些地區學生因為受到某種壓力或是不順心,選擇結束生命的事例,讓學生在對比中感受生命的重要性,讓學生在理解作者看待生命意義的同時,讓學生懂得珍惜生命。
三、多元評價,樹立飽滿信心
評價是教學活動中重要的環節之一,正確而恰當的評價方式和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有助于讓學生在教師的評價過程中,發現自己的閃光點,讓學生在評價過程中,學會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學習特長。而且,學生在教師的積極性評價過程和正確的引導下,找到自己的學習興趣點,使學生以飽滿的信心面對學習生活中的困難,讓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
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學習的不同特點,教學內容的不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都能體會到語文教材中包含的豐富的知識底蘊,感受語文的精彩之處。
(作者單位 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麻店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