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應試教育下傳統化學課堂一般讓學生通過題海訓練來鞏固知識,提升運用技能。這樣的教學方式只注重積累理論知識,卻忽略了學生對知識形成和發展過程的全面認識,割裂了學生的認知規律,讓他們處于學習的被動狀態,與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新課改精神背道而馳。因此,筆者現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對提高化學課堂實效進行簡要歸納。
一、課堂參與多樣化
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就需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式來參與課堂學習,因此,筆者組織學生展開實驗探索、自由研讀、交流討論、評價展示等教學活動,努力讓大家有靜下心來認真研究的機會,讓學生在多交流、勤動手的學習理念下通過分析、對比、推理、抽象、綜合和概括得出正確結論。
如,學習“氯氣溶于水”時,筆者為了讓學生掌握氯水的性質,進行了如下設計:將新制的氯水依次滴加到FeCl2、紫色石蕊、AgNO3和Na2CO3等溶液中,讓大家通過觀察溶液顏色的變化進行推理和
討論,然后寫出對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如此設計,同學們在實驗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利用已有知識對化學過程進行猜想和討論,相互啟發,相互學習,最后我們再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和輔導,讓同學們鞏固知識,掌握技能。
二、化學必須重實驗
化學是以實驗為根本的學科,實驗是化學的基礎,也是學生理解化學概念的形象手段。新課改也鼓勵我們通過指導學生親自動手完成實驗來感受和獲取化學反應的信息和過程,讓學生在實踐
中體驗和探究,從而徹底改變死記硬背的不良傳統,提升學生能力。
如,學習“鈉的化合物”時,部分同學在研究Na2CO3和NaHCO3兩種溶液的性質時,主觀地以為兩者皆能與CaCl2溶液發生反應產生白色沉積物。筆者為了糾正學生的這種臆斷曾指導學生通過自主設計實驗來獲得化學結論的方法。如此設計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必然發現:Na2CO3溶液與CaCl2溶液反應確實產生了白色的沉淀物;而NaHCO3溶液與CaCl2溶液反應卻沒有形成我們預想的白色沉淀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同學們通過親力親為,產生了深刻印象,矯正了原來的錯誤認識。
高中生已經具有較強的思考判別和動手實踐能力。這就為化學過程中指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展開實驗探究,演繹實驗結果奠定了物質基礎。為了讓學生獲得富有邏輯的學習體驗,培養大家的動腦思考能力、觀察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提供了后力。同時,讓學生通過自我實踐來獲得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可以加深認識印
象,提高理解知識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三、教學借助多媒體
化學實驗過程具有抽象性和即時性,有些化學過程肉眼很難觀察詳細,所以我們就要借助多媒體聲影一體的優勢將化學過程
和化學概念翔實、形象、真實地展現給學生,這樣有利于學生從多角度、通過多感官探索和學習。多媒體可以模擬微觀化學現象,能將化學課堂上常規方法無法觀察的化學反應和實驗結果明確地展現給學生,以此促使多感觀參與化學學習和探究,強化理解能力,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譬如,以往教學“原電池原理”內容時,化學教師只能通過宏觀的桌面實驗進行演示,通過導線、電極、電解槽和電流表等引導學生發散思維來想象電池如何將化學能轉化成電能,學生因無法觀
察其微觀化學變化,很難形象地理解電子怎樣進行定向轉移形成電流的。而借用多媒體動畫技術輔助教學,外面就能將微觀世界的變化形象地展現給學生,讓大家能清楚地觀察到動畫模擬電子怎樣
通過原電池的負極流向正極,深化學生的理解和認識,為他們真正、準確地掌握知識要點提供了方便。
另外,在化學實驗中,好多化學反應都是瞬間完成的,我們無法通過普通的演示實驗進行觀察和推理;還有,許多化學反應會涉汲到有毒的、危險性比較大的化學藥品,這就需要借助多媒體將化學實驗直觀、形象地展現給學生,幫助提升學生學習和探索欲望、深化理解和認識。
總之,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師可以動態模擬和研習整個實驗進程,可以通過控制播放化學反應的速度,調節反應變化的快
慢,達到便于學生觀察和思維的效果。
以上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對提高化學課堂實效性的理解和認識。然而,教無定法,我們不能抱殘守缺,拘泥于一兩種方法和研究成果,回歸到化學課堂。我們還要注意借用實驗探究和多媒體藝術呈現等方式,以便于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方式和探究方法,最終完成提高課堂效率的教育目標。
(作者單位 江西省撫州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