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嶄新的素質教育課程。在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進而提高信息技術的理論知識和技能水平,是每個高中信息技術教師潛心探討的課題。結合多年教學經驗,提出幾點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策略;教學理念
高中信息技術是一門理論與技術相結合的基礎性教育學科,它明確地體現了技術的應用性、時代性以及變化性。新課程背景
下,要求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要為學生創設一個濃郁的信息環境,使學生認識到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創新實踐的重要意義。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目前還沒有形成固定的教學理念及教學模式。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探索出有效的、獨特的、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本文針對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特點提出以下幾點教學策略。
一、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與學生的角色關系打破了傳統的“教—授”模式,新的教學形式要求,教學中必須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由課堂知識的講授者變成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在具體實踐
中,教師要時刻以學生的發展為前提,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使學生養成獨立發現問題、探索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真正地成為課堂認知的主體,而不再是知識的被動載體。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只有對一件事物感興趣,才會去深入地研究它、探討它、了解它、掌握它,并在實際生活中盡量地運用它、發展它。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知識的興趣,對于學生的創新思想和學習效果要及時地表揚和鼓勵,使學生獲得學習的內在動力;對于學生的疑惑及不足,要有針對性地解決和指導,使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保持著熱情和求知欲,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主動地進入到課堂學習中。
三、堅持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教師要善于使用網絡、圖書館等信息資源,最大限度地收集資料,將課本與生活、教學與實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學生通過自己了解的、熟知的知識去接受新的知識,這樣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和理解知識。對于研究性的學習課題,要鼓勵學生放寬視
野,盡量實現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允許學生按照自己的思維和知識去探索和求解,而不是為完成教學計劃一味地要求結論的標準性和唯一性。同時,鼓勵學生在其他學科及生活領域中積極運用信息技術知識,以提高信息技術的實際操作能力。
四、運用分層次的教學模式
由于城、鄉初中的教學設備及師資配置存在一定差距,導致很多高中學生的信息技術理論及技能水平參差不齊。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在教學中應采取分層式教學。對于那些在初中就已經掌握了一定信息技術知識的學生,要重點培養他們對知識的運用能力,促使他們用知識去解決實際的問題,而對于那些基礎較差的學生,特別是那些在鄉鎮初中沒怎么接觸過該課程的學生,教師要給予重點的關注和指導,在授課和布置作業的時候,要有針對性的提問和布置,實現學生的整體發展。
五、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
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立足于教材,結合教學大綱的要求設定教學目標,科學、合理地制訂教學計劃,運用高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1.設置問題法
對于實踐性較強的教學內容,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先為學生進行簡單的示范和講述,然后讓學生帶著疑問和好奇去思考、去實踐。透過現象解決問題,能夠使學生更快、更好地獲取知識,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動手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2.師生互換法
對于很多重點知識,教師講了、學生練了,但仍沒有很好的掌握,這時教師可以采取師生互換的教學策略。例如,在學習資源管理器的操作時,教師可以組織一節討論課,將整節的知識點詳細地劃分給不同的學習小組,以小組派代表的形式為同學們講解每個知識點。通過一個學生講述、其他同學提問的方式,不僅能使教師及時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彼此交流和探討中提升了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3.任務驅動法
任務驅動教學法,能夠促進學生由簡到難、循序漸進地去學習和掌握信息技術的知識和技能。例如,在學習制作幻燈片時,指導學生按照教師的課件去獨立嘗試,先讓學生考慮如何建立和保存幻燈片文檔,學生結合以前學習的經驗探索,再嘗試在幻燈片中添加文本、設置字體及字號等,學生逐步的探究和實踐,最后學會制作簡單的幻燈片。然后教師挑選出一些制作比較有特色的作品為學生展示,其他同學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見解,這樣既鼓勵了學生創新意識的拓展,又提高了學生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一種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
在教學實踐中沒有一成不變的教學方法,新的時代需要全面
發展的創新型人才,這也要求教師要時刻根據教學需要和社會需要,不斷地創新教學理念、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以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
參考文獻:
徐國利.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方法初探[J].成才之路,2012(11).
(作者單位 吉林省汪清縣汪清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