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思想品德開卷考試方法的推進,對初中生學科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對初中生思想品德學科能力的培養越來越顯得重要,目前,培養學生思想品德學科能力也具有現實的可能性,筆者對此提出自己粗淺的看法。
關鍵詞:初中生;思想品德;學科能力;培養
近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穩步推進,我市的中考改革也深入地進行,特別是思想品德學科,中考命題由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轉變,這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學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思想品德教師的教學能力也提出新的挑戰。然而,現在的思想品德教學,識記的內容仍然很重要,它們是學科的基礎,但是光背一下即可獲得高分的時代已是昨日黃花,各學校的思想品德教學幾乎都在追求對學生學科能力的培養,以實現其預想的教學效果,這幾乎成為教師的共識。
素質教育已是一個深入人心的概念,它使我們的傳統教育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變化之一便是我們教育的目的不再僅是為國家培養一些建設精英,我們還著眼于全民族整體素質的提高。這種變化也深深地感染著思想品德教學,我們教學的目的固然是為了知識的傳輸,但是我們應把學以致用能力的培養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們希望學生可借助我們培養的學科能力來獲得更為豐富的人生閱歷,創造極具個性的人生里程。
從教育學的觀點來看,學生是教育的主體,無論他們來自怎樣的家庭、具有怎樣的學習基礎、怎樣的智力水準,都具有其可塑性,都具有自我發展、自我提高的內在要求,也具有繼續發展、繼續提高的可能性,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為師者如何進行科學有效的引導。另外,做教師的也有發展和提高自身素質的可塑性及現實性,因為教師的水平是參差不齊的,教育的發展要求我們不斷地更新自己現有的知識結構和教學藝術,以適應學生發展和學科建設的步伐,不至于跟不上形勢的需要而落伍。所以說,進行思想品德學科能力的培養,無論對于學生還是教師都具備必要性,可以使師生在教學相長中達到相互提高的效果。
我們這里所指的思想品德學科能力,參照課程標準和中考說明,主要包括以下所列內容:(1)識記能力。要求學生具備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內容范圍內,對有關的事實、概念、原理和觀點的再現和再認能力。(2)理解能力。要求學生具備在識記的基礎上對有關知識的轉換能力或解釋、推理能力。(3)運用能力。學生在識記、理解的基礎上應用有關知識初步分析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以及嘗試進行實踐操作的能力。(4)文字表達能力。語言準確,邏輯嚴謹。
一、學生學科能力的培養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充分發揮各地區、各學校教學能手和骨干教師的理論水平,激發他們鉆研教材的熱情,提高他們駕馭課堂的能力和勇氣,更快地使青年教師成熟起來,從而造就一支適合新形勢的具有創新意識、科研意識、精品意識和協作精神的政治教師團隊。
2.激發學生對思想品德學科學習的興趣,養成科學的學習習慣,提高思想品德學科的學習效率,不但使他們在新的中考形勢下增強應試的主體素質,而且使他們因掌握了科學的、良好的技能而終身受益。
3.對學生政治學科能力的培養,還需培養新型的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改善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樹立學生認可的教師威信,使學生在對教師人格敬仰的基礎上建立對于學科的興趣和喜好,培養教師走群眾路線的覺悟和實戰精神,摒棄教師高高在上的浮氣和傲氣。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勇氣和創新求異的個性,增強學生繼續學習的底蘊。
二、培養學生的學科能力,應遵循以下原則
1.理論性和實踐性并重的原則。在政治學科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教師不但要注重理論上的科學性,而且要注重實踐上的可行性,不僅要注重理論修養素質的提高,也要注重自身實踐的理論含金量的提升。教育學生不要為了理論而理論,使他們樹立理論來源于實踐,理論隨實踐而發展的觀點。
2.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原則。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必須發揮學生求知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他們對于學習的自覺和自主的意識,養成科學的行之有效的學習習慣,從而活躍課堂氣氛,達到增強政治學科競爭力和學生個體社會適應力的目的;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為師者必須充分發揮好自己的導演作用,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地根據形勢的變化隨時更新自己的知識,不斷地思考在符合學生趣味的基礎上改進教學方法,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去傳輸知識、用最平易近人的態度去接近學生、用最形象的問題去啟發學生,這樣,思想品德學科在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才有可能得以發展。
3.整體培養和個別輔導原則。我們教育的目的是學生整體學科能力素質的提高,是所有學生整體學科能力素質的提高,所以我們不能放棄對一些學生和一些學科能力的培養,在整體能力和整體學生素質提高的基礎上,教師要密切注意個別能力的重點培養及個別學生(優秀生也包括后進生)的個別輔導,唯其如此,我們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當前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學科能力,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我們將在日常的教學中,努力嘗試進行。
(作者單位 江蘇省沭陽縣西圩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