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結合中職教育的特點和經濟發展的現狀,針對中職生的實際文化程度和實際需要,力圖探討在就業導向下如何構建有效的英語課堂教學,突出英語教學的職業性。
關鍵詞:以就業為導向;中職英語教學改革;職業性;實用性
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具有綜合職業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業人才。因此,中職英語教學要突出職業技能的特點,以引導學生學習就業語言技能,以及幫助學生獲得在就業過程中持續發展所需的英語基礎技能為教育的出發點和根本點。但目前中等職業學校的外語教學狀況,遠遠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因而在工學結合模式下,以就業為導向,改革英語教學模式,加強中職英語教學針對性、實用性和職業性的探索,是我們職業教育工作者亟待探索的課題。
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簡稱ESP)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它強調從專業的需求出發,探求一種英語與專業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強調需求上滿足特定的學習者;內容上與特定的專業和職業相關聯;詞匯、句法和語篇放在與特定專業、職業相關活動的語言運用上。專門用途英語將語言分析與學習者的需求分析相結合,學以致用,學用結合,它的課程設計思想與我國中職教育思想完全吻合。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革英語教學模式,提高中職學生的職業能力,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一、準確定位中職英語教學目標
根據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需要,將中職英語教學的目標定位為:按照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以崗位所需英語為目標,培養學生借助英語完成目標崗位工作的能力,注重實用性和專業性。要達到以上目標,中職英語教學應該引進專門用途英語。
二、注重中職英語教材的開發
中等職業英語教材應該在考慮其專業特色的基礎上,突出其崗位特點,如,可根據專業和模塊教學開發編寫會計英語、計算機英語、電子英語、機械英語、幼師英語等教材。在教材的設計上,從人才的社會需求分析調查和職業崗位分析入手,分解哪些是從事崗位工作所需的綜合能力與相關的專項能力,然后以輔助專業教學為宗旨對教材進行全面系統規劃。內容組織要體現基礎性、順序性和整合性三個基本準則。英語基礎理論教學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須、夠用為度,淡化語法教學;專業職業英語教學要加強針對性和實用性;英語應用實踐教學要占到70%或更多,減少不必要的理論知識,注意培養學生科學的職業英語思維方法和創新精神,并針對不同學生,因材施教,追求實效。
三、創新教學觀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英語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教師要有標新立異的創新觀念,把聽、說、讀、寫、譯能力的培養有機地貫穿到整個教學活動中去,采取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題教學模式,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不斷地進行新的教學實踐,把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充分參與英語活動,為他們提供更多表現自我的場合和機會,我們可以采用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專題討論、記者采訪、報告會、演講、競賽、辯論以及角色扮演等多種教學方式,在實踐中培養和提高學生應用語言的能力。
四、培養一支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
中等職業學校英語教師要轉變學科本位思想,具有服務專業的意識,并具備相關專業的基礎知識,明確專業對英語知識和能力的要求,加強英語教學與學科之間的滲透,力求英語教學能夠反映出職業教育的要求及體現職業教育的特色。中職學校應鼓勵英語教師爭取做商務師、物流師、導游、翻譯等,將其培訓成符合技能性和實踐性教學要求的“雙師型”教師。同時也要積極從各行各業一線人員及其他非英語專業的任課教師中聘請具有扎實的英語基礎的兼職教師來改善中職英語師資結構,滿足中職英語為專業服務的改革與發展需求。
五、完善學習評價體系
我認為,對學生的評價應該采用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與實習單位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同時,兼顧學生個體差異,只要看到學生的進步就予以肯定,讓所有的學生都能體驗成功的快樂。教學評價要促進學生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的提高,使學生在評價過程中學會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同時使評價成為改進教學的一種反饋方式。
中職英語教師必須不斷創新,勇于探索有時代特色的教學模式,大膽改革英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并運用多元化的考核標準,把中職英語教學推上一個新的臺階,源源不斷地為國家培養更優秀的中等職業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蔡雙霜.ESP應用于高職本科英語教學的可行性研究[J].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11).
[2]張鸰.公共英語教學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廈門理工學院學報,2006(3).
[3]呂中舌,范紅.清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方案[J].教學與教材研究,1999(1):24-26.
(作者單位 江蘇省灌云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