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學習效果、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都做了具體要求,從中不難看出,新的課程理念和教學理念應是“語文課不是為了語文學科而存在,而是為了學生的發展而存在”。語文課程應致力于使學生達到“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生存”的目的,養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課程目標和新課程理念的實現,最終要體現在課堂教學之中。而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只傳授知識和模仿能力,嚴重忽視了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關注,學生的學習是徹底的應試和接受。新課程理念下的“課程”應是一種對話,一種溝通,一種合作,一種共建,應具有鮮明的和諧、民主、平等的文化特色。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朝著這一方向作了些探索和努力,呈現于此,期望得到廣大同仁的指導。
一、以問題創設情境,構建新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課堂情境的設置,可起到明確主題、活躍思維、集中注意力、激發自主學習的興趣等多種作用。每一個學習者都是基于知識和經驗的背景而整體地構建知識。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當行為給學生帶來真實感,激勵著兒童在他的心靈留下愉快、振奮、精力充沛的情感時,知識才會轉變為信念?!币虼?,情境設置應具有新穎性、趣味性和“誘惑力”,而以“問題”的形式來精心創設情境,既有利于引起學生的懸念,還利于挖掘教材中的情理、情趣、情志,激發學生的情思,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使其“欲罷不能”。
我在進行《祝?!罚ㄌK教版必修二)一課中人物形象分析教學設計時,課前經過了反復的琢磨,設計了兩個問題:一是祥林嫂在小說中分別擔當了哪些角色?這些角色分別是怎樣的命運?二是祥林嫂最后淪為乞丐并寂然死去,難道真的是命運不公?還是另有原因?因為本文是傳統名篇,分析人物時很容易犯架空分析和貼標簽的錯誤。如此設計的目的是根據高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思維特征,采取逆向思維方式,引導學生挖掘潛藏在教材背后的內容,激發他們的探究意識,讓學生更深刻地去認識這個悲劇人物的意義。在課上,圍繞話題,讓學生合作探究,從效果看,“以生為本”這個新課程核心理念和“合作探究”這個方法理念也得到了充分體現。正是得益于設計問題的趣味性,情境創設的鼓勵性,才激發了學生更多的屬于自我的思維火花!
二、以語言激活夢想,挖掘潛能
“一句話說得人笑,一句話說得人叫?!边@就是語言的力量。每個人的潛能都是“無限”的,關鍵在于積極挖掘和有效發揮。在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總是高高在上,儼然以知識的擁有者和真理的掌握者自居,對學生發號施令并加以訓斥,而學生只有被動地接受,總認為自己不如別人,這樣,學生的主體性永遠得不到發揮。有這樣一個教育實驗:實驗者對兩個成績、能力、水平一樣,授課老師一樣的班級甲、乙,采用不同的語言教學。在甲班,老師經常用欣賞的目光夸獎學生優秀、聰慧,而在乙班,老師經常用辱罵的語言訓斥學生。一學期后兩個班差別很大,甲班不但成績領先,而且每個學生精神振奮,信心百倍;而乙班同學不但成績不如甲班,而且每個同學精神不振,自卑感很強。因此,潛能要靠偉大的夢想催生,夢想要靠欣賞的語言激活。
三、以合作轉變角色,探究新知
用問題巧設情境,再用語言激活學生的求知欲望以挖掘潛能,但這還不夠,在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最關鍵的還是師生角色的轉換,要充分發揮師生的雙主體作用。陶行知先生曾說:“好先生,不是教書,乃是教學生學。不僅教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會學。”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必須從傳統課堂教學的“主演”變為“導演”,變“灌輸”為“引導”,起到“服務”“參與”“引導”“點撥提升”的作用。我在上“和平的祈禱”這一專題時,針對文章涉及的時代背景,大膽放手讓學生自由分組,以多種方式、多種渠道搜集資料,主動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用充分的證據來說明自己對戰爭與和平的認識與理解。學生在探究中學習與反思,在討論中傾聽與吸收,在相互爭鳴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正是借助這樣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學習,學生的主體性有了很大的發揮,不但在互動中學到了知識,而且初步具備了大膽質疑的“創新”精神。連續如此去實施教學,教與學日趨完美、和諧、統一,教學最終會得到升華,從而越來越接近育人的目的——學生的人格魅力、綜合素質、人文素養得到全面提高。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三河口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