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教學法,顧名思義,就是運用歷史文獻資料進行歷史課堂教學的方法。這種歷史教學法是由英國的歷史教學界首倡的。20世紀50、60年代英國的歷史教學界出現了歷史科的“無用且無聊”的教育危機,面對困境,他們掀起了一股“新歷史科”的思潮。那么如何獲得歷史知識呢?他們主張“把史料作為證據,對歷史問題進行探究”。即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重視史料教學,把史料作為學生學習、探究歷史的證據,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歷史思維能力,讓歷史變得“有用而有趣”。
現在高考考查的就是學生的史料分析、理解及運用的能力,《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尤其是岳麓版除了正文外,還提供了各種史料。這些史料形象、直觀,通過對史料的分析運用,學生才能真正掌握探究歷史知識的方法,而且對加深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內容也起著一定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者,運用史料培養學生分析史料的能力,既體現了新課標的要求又適應了高考的要求。教材提供的材料大致可分為三類:文字材料、表格材料、圖片材料。對于不同形式的材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其作用,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培養學生掌握和應用材料的能力。
文字材料包括從經典著作、歷史文獻、名人名言、碑文、報刊中所選取的材料。這部分材料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比例,是材料的有機組成部分。對于文字材料,可以采用設置問題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理解、應用,培養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激發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消除學生認為學歷史就要死記硬背的心理障礙,培養學生理解和應用材料的能力。例如,必修一《辛亥革命》一課中引用武昌起義總指揮吳兆麟的話:“欲收新軍全體來歸之效,非借黎元洪資望不可。……借黎元洪之名以號召天下,一則使各省可表同情,二則使外人不敢輕視。”設計問題(1)為什么要推舉黎元洪為都督?(2)黎元洪在革命的前夜還親手殺了革命黨人,卻被推舉為都督說明了什么問題?(3)從中可以看出資產階級的什么特性?你能預測出革命的結局嗎?通過對材料層層遞進的設問,將材料和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學生對教材內容有了更深層的理解,培養了學生從材料中挖掘信息的能力,并逐漸學會了透過現象看本質。
圖片材料,有當時直觀的實物圖、遺址、人物圖、漫畫、地形圖等,生動、形象、直觀,更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刺激學生追根溯源的欲望,科學地運用好這些內容,對于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綜合等方面的能力大有幫助。例如,必修一第九課《北美大陸上的新體制》講到兩黨制時有一幅美國兩黨“驢象之爭”的漫畫,這幅漫畫在試題中經常用各種形式出現考查兩黨制的內容,因此,講到這部分內容時我直接讓學生先課下搜集有關兩黨制的內容,然后分成兩組戴上頭飾來分別扮演民主黨和共和黨競選中的行為(教師指導下學生設計方案,有相互指責也有握手言和的),在此基礎上設置問題進行討論思考:(1)兩黨分別代表誰的利益?(2)兩黨輪流執政的實質是什么?你對民主有了什么新的認識?通過設計問題將學生的具體感知與想象思維緊密結合起來,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內容。對于當時的實物圖在必修三《文化發展歷程》的學習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例如,在學習第二單元《中國古代文藝長廊》時,大量的書法、繪畫作品的呈現,使學生在領略中華瑰寶的同時也觸摸到了作品的不同風格,進而探討形成這些風格的
歷史原因,很好地完成這一部分的學習,提升了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
表格材料是由枯燥的數據構成的系統性較強的材料,它具有
直觀、簡明、易懂的特點,但也存在著枯燥無味的感覺,應引導學生透過枯燥無味的數字,發掘其深層內涵,引導學生系統地分析和多角度地理解,使之與教材有機結合,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必修二第十課《鴉片戰爭后的中國社會經濟》有一組《1842-1846年英國對華商品輸出情況》表格,通過這組數據引導學生觀察數據的變化,鴉片戰爭雖然開放了通商口岸,但是英國對華商品的輸出數量僅僅在1942-1945年增長了,而且幅度不大,1946年之后輸出
總額開始下降。學生提出疑問“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這是展示英國輸入中國的商品種類,引導學生分析當時中國的經濟結構,分析英國商品在中國賣不出去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經濟的抵制,并進
一步讓學生分析其他的原因。這樣學生就充分理解了當時中國的經濟結構,也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為解題奠定了基礎。
綜上所述,在歷史教學過程中適當地運用教材中的史料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加深對課本內容的理解,可以實現課堂教學環節的自然過渡,更重要的是可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學生自己分析史料,培養其史料辨析能力。
參考文獻:
周孟玲.英國近二十年中學歷史教育狀況及研究成果.歷史教學,1988(10).
(作者單位 山東省膠南市第一中學歷史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