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說明了“讀”在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從孔夫子到陶行知,幾千年來,都是讓學生認真朗讀范文。朗誦在課堂教學中起到了其他手段難以替代的積極作用。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當我們在劇場、影視或收錄機里聽到聲情并茂的朗讀時,會被它所吸引,所打動,不知不覺地進入美妙的意境中,因為朗誦有一種渲染情境的魅力。
不知從何時起,我們校園的讀書聲稀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課堂上老師滔滔不絕的講解,從上課到下課都是老師在唱“獨角戲”,偶爾的學生聲音也只是回答老師設計好的提問。語文教學的效率越來越低,學生的語文成績提高越來越難。學生從一進入小學便開始學語文,學到高中,學了幾十年,老師依然在抱怨學生語文基礎差,語文考試與其他學科相比并不占優勢,為此,我們不得不反思一下,我們的語文教學到底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呢?
依我所見,問題就出現在“讀”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鼓勵學生多朗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感悟。”正因為如此,我在語文教學中培養興趣朗讀,放手讓學生朗讀,讓學生讀進文章的情境中,讓朗朗書聲回歸語文課堂,日久天長,朗讀成了語文教學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句話每個老師都會說,其正確性大概也無人否認,因為這是上千年來經過成千上萬讀書人的校驗的。但是很多人并沒有真正理解這句話所包含的辯證關系,即“讀(書)”與“意(領會)”的關系,還有“量(讀萬遍)與質(意自見)”的關系。一篇詩文在放聲朗讀或反復吟誦中不僅能將語句熟記于心,同時也在這反復的朗讀中逐漸揣摩領悟出文章的意蘊和主旨,與作者的情感脈絡思想相溝通,甚至通過自己的聯想和思考受到更多的啟迪,從而感受到超出作品本身更多的東西。這恐怕就是朗讀應達到的境界吧。
現在中學生課程緊,升學壓力大,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都將目光盯在考卷的內容和題型上,學生做大量的模擬題,老師反復地分析、講解,弄得大家身心俱疲,而語文的實際水平并不見得有多大提高,其實無論是提高學生終身受益的語文能力和素養,還是學生的應試能力,從朗讀入手都是一條較有效的途徑。從考試這方面來說,基礎、閱讀、寫作三大塊題,讀得熟,接觸得多,自然積累得多,對文章的把握也就到位了,如果平時讀得功夫到位了,那么面對試題中的閱讀題何難之有呢?
至于詩詞賞析,其實也就是關于把握詩歌意境,體會作者情感和作品藝術特色等問題。對于從不接觸或很少接觸詩詞的人來說的確有難度,但如果平時讀詩較多且能成誦的人,只要掌握一些鑒賞的基本知識,那么做這類題就游刃有余了,這關鍵還是在平時的一個“讀”字上。
語文教學放棄朗讀、熟讀,帶來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學生寫作能力的低下。寫的文章詞不達意,語言干癟,錯別字隨處可見,或東拼西湊,文不成句,病句連篇。為什么學生學過而不會用呢?究其根源就是學的過程基本上被我們的教師包辦代替了。學生并沒有真正地用自己的眼去看,用自己的嘴去讀,更沒有用自己的心和腦去思考、去感悟、去想象。
朗讀教學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前提和基礎,應該給予高度的重視。否則,我們語文教學費時、低效的問題將不可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因此,讓讀書聲重回語文課堂刻不容緩。
(作者單位 新疆石河子一四九團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