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學年新學期的第一節歷史課上,有經驗的老師一般都不講教材正文內容,而是上一堂導言課。那么,如何才能上好一堂歷史導言課呢?筆者根據幾年的教學經驗,談一談自己粗淺的認識。
一、創造輕松和諧的氣氛,培養師生之間的親和力
老師上第一節課,大部分學生懷著好奇、熱切的心情。如,新的歷史教師長什么樣?男教師還是女教師?教學水平如何?對學生厲害否?可以說,學生就是在這樣的心理支配下盼望著教師走進課堂的。針對此,教師進入教室大可不必板著臉,給學生一個下馬威,而應面帶笑容,說一聲:“同學們好!歡迎大家聽我的歷史課。”或“很榮幸教你們的歷史課。”然后盡量用幽默語言簡單介紹一下自己,也不妨展現一下自己的才華,甚至可以適當地聊一聊題外話等。這樣,無形當中,就從感情上拉近了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創造了一種輕松和諧的氣氛。培養了師生之間的親和力,為以后歷史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其實,這也正是目前提倡的“尊重教育”的需要。
二、以趣激學,突出學習歷史的重要性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歷史是否感興趣,能否熱愛歷史課,從心靈深處想上歷史課,與第一節的導言課是密不可分的。而一堂優秀的導言課首先就應當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正如一部好的電視劇,一般都有一個精彩的開頭,緊扣觀者的心弦,使觀者欲罷不能。講課其理亦然。開學第一堂課,老師可以這樣說:
同學們在平時可能看過不少歷史題材影片,如,《林則徐》《開國元勛毛澤東》《列寧在十月》等。有的同學可能只是看熱鬧,對一些重要情節可能不太明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不能怪大家,因為你們不了解其歷史背景或歷史原因,無法真正看懂它們。學習高中歷史之后,大家就能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又比如,毛澤東為何能成為偉人、一代開國之勛?學習中國近現代史大家就明白了。再比如,美國為什么能成為當代超級帝國主義國家?不學習世界史、不學美國史能行嗎?
因此,通過導言課的精心設計,調動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有興趣就能產生學習動機,就能使學生積極思考,明白學習歷史的重要性。正如著名學者楊振寧所說:“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
三、講清教材前言的說明
無論是初、高中歷史課本,都有詳細的前言說明。這些說明主要是講解教材編寫指導思想和編寫體例,尤以編寫體例極為重要。它包括課時的分配、教材編寫目錄、引言、字體、圖表、注釋等說明,文獻資料的講解,練習題的利用,活動課、閱讀課的處理等。教師在導言課上均要對此作認真講解。除了讓學生仔細閱讀前言外,教師還要進一步給學生理清關系,分清主次。向學生講清,歷史教科書是由目錄、課文、插圖、注釋、作業及大事年表等部分組成。它們之間的關系是:(1)目錄是課本的綱目。掌握它就是掌握課本內容的綱要,也就是掌握歷史發展過程的輪廓,心中有個整體觀,便于理清記憶。(2)目錄與課文是骨與肉的關系。目錄是骨架,課文是血肉,互相組成。(3)插圖是課文內容的必要補充,以增強學生的直觀感;注釋是幫助理解。(4)大事年表是對課文中重要歷史事件的提示,便于搜索記憶。(5)作業是檢測學生學習效果的手段,并達到進一步理解和鞏固知識,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樣,經過自我閱讀和教師的講解,學生對歷史教材就能夠作出總體把握,做到心中有數,學習的目標就更清晰了。
四、指導學習歷史的方法
俗語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只有讓學生真正掌握了歷史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最終有效地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因此,在歷史導言課上,一定要講解一下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教師指出正確的學習方法,貫穿于預習、上課、復習和課外活動的全過程。學歷史首先要做好預習,能提高自學能力和上課質量。歷史復習的有效辦法,可概括為:趁熱打鐵,糾錯補漏;循序漸進,集腋成裘,做好課后復習、單元復習、期中復習和總復習;最后,同學們要認識到,學習歷史,課堂為主渠道,但不應該忽視課外活動這條輔助渠道。有益的課外活動,能增長見聞,開闊眼界。這些活動包括課外閱讀歷史讀物、搜集資料、參觀游覽歷史古跡、文化名城等、訪問調查等。
以上是筆者對如何上好一節高質量導言課的四點認識和看法。在導言課上如果能夠遵循上述原則,就能提高教和學的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當然,如何上好導言課,無一定之法,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方法和策略。但無論如何,我們不能在導言課上打馬虎。因為,一堂“導言課”可能會影響一個學期和一個學年的教學效果。可見,上好一節高質量的導言課是多么重要!
(作者單位 江蘇省新沂市第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