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就其本質而言,是“讀者連續(xù)不斷的思考過程。”思維是閱讀的核心和主體,貫穿于閱讀過程的始終,“聚精會神地閱讀,實際也就是不斷地思考、想象、判斷、推理,進行抽象的概括、評價或鑒賞”。因此,無論是閱讀中的感知、理解,還是欣賞、評價,都必須以思維為前提,以思維為工具。沒有思維活動的參與,算不上是“真正的閱讀”。美國閱讀專家M·A·汀克爾的研究證明了這一點:“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閱讀時用于眼睛移動的時間僅有5%,其余95%的時間都用于思維。”由此可見,閱讀能力主要體現(xiàn)在思維能力上。正如烏申斯基所說:“語言乃是思想的有機的創(chuàng)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從思想中不斷地發(fā)展起來,所以,誰要想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首先應該發(fā)展他的思維能力,離開了思維單獨地發(fā)展語言是不可能的。”而以往我們的閱讀教學之所以質量不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之所以不盡如人意,就是因為缺少了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缺少了思維的訓練。
新課標指出:“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這些要求是很切合隨筆的特點的。從隨筆這類文章的特點來看,也適用于多角度、多方面地訓練學生的各種思維能力。這類文章以辨析和說理見長,表現(xiàn)出一種理智和睿智的傾向,而這種“理智”“睿智”又表現(xiàn)為作者進行評論或批評時縝密的邏輯思辨能力、發(fā)散性思維能力。我們閱讀文章,自然要抓住作者的思維。于是,學生也便在這過程中培養(yǎng)了自身的思維能力。從中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來看,要在小學思維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形象思維、抽象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辯證思維”“要發(fā)展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獨創(chuàng)性和批判性”。《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因此,在隨筆的閱讀教學中,結合隨筆的特點和高中生的思維特點,進行思維訓練成了隨筆閱讀教學的任務和目標。
教師在隨筆教學中怎樣訓練學生的思維呢?最重要的是教師教學思路的制訂。教學思路,簡單地理解就是先教什么,后教什么的程序問題,是對教學內容及步驟的設計。教師制訂教學思路,要依據作者行文的思路、編者編文的意圖、體察學生學習的思路,三者合一。其中,把握作者行文的思路是最重要的。作者的思路是他對客觀事物怎樣觀察、領悟、認識的反映。閱讀文章就是理解作者對客觀事物的觀察、理解和認識,通過思路理出頭緒來。可見,閱讀教學按照文章的思路進行是完全必要的。隨筆類文章的思路是事理推進的軌跡,是情感發(fā)展的線索,是文章結構的流程,是語言串聯(lián)的脈絡,讀隨筆文章遵循了作者的思路,才能達到理解。“能夠引導學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語文教師。”葉圣陶說:“思路是個比喻的說法,把一番話一篇文章比作思想走的一條路。怎樣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達到這條路的終點,都要踏踏實實摸清楚,這就是注意思路的開展。”我們要閱讀文章,一定要抓住作者的思維。但值得注意的是,文章的思路側重于“寫”,而教學思路側重于“教”,教學思路的制訂還必須考慮編者選編的意圖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一般情況下,文章的寫作思路與教學思路可以吻合,但如果千篇一律地平推前進,勢必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學本身是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因而制訂教學思路也必須靈活而有創(chuàng)造性。
其中,找準文章的切入點應該是既能讓學生理解文本,又能表現(xiàn)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的很重要的一種教學思路。切入點,就是教學過程從哪里教起的地方,也是理解作者寫作主旨、意圖最關鍵的地方。切入點的選擇,最好是課文中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地方。找到了好的切入點,教學思路會顯得新穎、清晰,就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引導學生沿著教學思路,由“文眼”認識“文心”,達到理解課文的目的。在隨筆的閱讀教學中,我們教學的重點就是把握文章中的理性,發(fā)掘其中的真善美,在教學中,如何找到切入點,去感悟、理解理性呢?
一、把知人論世作為隨筆閱讀教學的切入點
相對于其他文體來說,選入教材中的隨筆類文章時,更需要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介紹背景及相關知識。選入教材中的隨筆,大都是文藝類、哲學類隨筆,它旨在告訴我們文藝學及哲學上的一些觀點。而隨筆以學者散文的形式,表達的是作者對社會、人生的見解。如果說僅讓學生的理解保留在自我認識、自我感知為基礎的閱讀初感上,就不會消除理解的“粗糙和偏狹”,就達不到其選入教材的目的。要讓學生超越閱讀初感,就必須補充一些背景,以利于他們理解。
二、把學生的閱讀期待作為切入點
隨筆因其隱藏在平實文字里的深刻的哲理意味,給學生的理解造成了很大的難度,嚴重影響了學生閱讀的興趣。如果能把學生的閱讀期待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去閱讀和理解,會很好地激發(fā)學習的興趣。
三、把關鍵詞句作為切入點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強調整體感悟,不要對課文中的所有句子進行分析,但還是應抓住對表現(xiàn)人物、表達情感有重要作用的句子和含義深刻的、學生難以理解的句子作重點分析,在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品讀課文的語言。隨筆的閱讀教學離不開對課文語言的品讀。隨筆的多種美,如,立意美、技法美、結構美、意境美都是通過語言表現(xiàn)出來的,語言的品味是品味文本其他美的根本。又因為隨筆語言的隨意性、情感性、隱喻性的特點,解讀課本只有反復“品”,才能解其“味”,才能從語言進入隨筆的理趣的世界。具體來說,隨筆教學中,隨筆的哪些詞句可以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去感悟挖掘文本的理性呢?
1.有疑問的詞句
因為隨筆文章較強的辨析和說理的成分,給學生的閱讀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在教學中,如果能從學生的疑問入手,加以品味分析,把問題一個個地解決,等到把學生的疑問全都解決了,學生把文本的理趣也就悟出來了。
2.特殊詞句
抓住文章中的特殊句子作為切入點也能對理解隨筆的理性起到一定的作用,這些特殊的詞句往往具有超越常規(guī)的意義,隱藏著作者的心靈密碼。教師如果在教學中能抓住這些句子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的思維,隨筆的閱讀就會變得容易起來。
(作者單位 湖南師大〈中文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