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課教學是英語教學的重頭戲,在教學中,尤其是在公開課教學中,多數教師都把重點放在了課文的理解上,對于閱讀課中知識點的處理,要么“輕描淡寫”地一帶而過,要么會“挖地三尺”式的“深耕細作”。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自始至終忙于記筆記。其實,在處理語言點時,運用一些方式方法,枯燥無味的課堂一樣可以上得“精彩不斷”,取得更佳的效果。
關鍵詞:閱讀課;語言點;處理方法
在日常教學中,語言知識的教學主要容易走向兩個極端,一種可以稱之為“輕描淡寫派”,另一種稱之為“挖地三尺派”。先看第一種。每次教研活動,我們可能都會發現一個現象:無論是哪一級別的公開課,絕大部分執教教師很少觸及“語言點”這根“高壓線”,因為他們擔心聽課教師認為“守舊”“跟不上趟”。但對于閱讀課的第一個課時,對課文的理解從Skimming, Scanning, Detailed Reading 到Evaluating, 理解題的形式可謂豐富多樣,但一到篇章結構“語言點”教學時,執教教師對知識點的處理就像蜻蜓點水一樣,一帶而過。另一種傾向就是授課教師主控課堂,把所出現的新詞及其用法一一羅列,分別示例,對句型分析“到點到位”,對語法知識深究細挖,唯恐漏掉什么。誠然這兩種做法都不能收到好的效果,要么講得太“略”,要么講得太“細”,都與教學的本質相違背,與新課標的本質、要求相違背。
語言知識教學無論是傳統模式下的語言教學還是在交際法倡導下的教學,都是十分重要的。新課標十分強調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的能力,它把語言知識作為綜合運用能力的一個部分,語言知識與語言技能、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共同構成了語言教學的五大目標。在傳統的語言教學中,教師也十分強調“雙基”能力的培養,即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培養。我們都清楚基礎知識是能力的前提條件,若沒有了這個著力點,能力就成了空中樓閣。那么,我們究竟如何處理篇章“語言點”呢?
閱讀課中知識點的教學要想貫徹“高效”教學策略,首先要處理好以下幾點。
一、英語語言教學應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眾所周知,學生是學習過程中的第一主體,教學中應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作用,再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各自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是不相同的,因而,教師在教學前應針對“學生需求”做調研和分析。比如,教師可以印發預習提綱,在課前把它們分發下去,讓學生自主地探索各自的語言重、難點,并把預習中所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為課堂的討論和講解提供依據。課堂中,教師針對學生普遍感到難以理解的問題做提示、點撥、討論、對比、分析、歸納和有針對性的訓練。
二、篇章“語言點”的講解必須貫徹語境為先的原則
任何詞、短語、語法、話題和功能都應是一定情景的語言現象。教師的示例或闡釋必須是有完整語境的文本或篇章。教師在教學時,不僅要給出語義正確、語境真實、語用合理的句子,還要注意學生真實的興趣和困難。“語言點”的剖析應基于上下文的分析和推理,不可孤立羅列語言知識。教師要告誡學生對一個詞義、短語、語句的理解不應就事論事,不可望文生義,而應借助于背景知識、前后文和圖式進行理解。
三、教師在進行“語言點”教學時也應該堅持“知技合一”的原則
能力來源于基礎知識而又高于基礎知識,掌握基礎知識需要能力而又促使了能力的形成。既沒有脫離基礎知識的能力,也沒有不需要能力的基礎知識。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同樣具有相互影響和相互促進的關系。因此,教師在進行“語言點”教學時,無論是備課安排上,還是教法的采用上,都要貫徹“知技合一”的原則。
四、提倡精講多練
語言教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是在語言實踐中培養起來的。因而,課堂上絕大部分教學活動要以語言實踐為基礎,要杜絕單純傳授、講解語言知識的做法。即使教師覺得必須講解的內容也得精心挑選,如詞的用法,要以新課標和教參為依據,選擇高頻率詞進行講解,講解時重點應放在詞的搭配和構成的句型上。貫徹精講多練的原則,意味著盡量減少教師說話的時間,確保學生足夠的訓練時間。在進行語言知識訓練時,教師要注意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貫徹從領悟、機械訓練到實踐運用的循序漸進的步驟。
五、“學得與習得”并舉
所謂“學得”是指(通常是在正式的教室環境中)有意識的學習語言規則的過程,即有意識地學習語言的顯性知識。這種學習是系統的、正規的。學習者通過教師的講解或自己對語法書的閱讀而了解到一些語法規則,并且能感悟和談論這些規則。而所謂“習得”,是指通過學習者自己讀背、領悟、寫作而獲得。鑒于學生課堂學習時間有限,教師應貫徹“兩條腿走路”的方針:一要加大課堂語言訓練的密度和節奏,盡量擴大課堂容量;二要在課外讓學生通過聽、說、讀、寫、譯等途徑來落實語言知識的運用。從這個意義上說,學得與習得是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一把雙刃劍。教師要充分利用好這柄“利劍”,使“學得”與“習得”相得益彰,共同促進學生的發展。
在閱讀課知識點的教學中,處理好了以上關系,就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老師的主導作用,師生默契配合,提高課堂效率。這不僅體現了新課標的本質要求,同時也充分發揮了語言作為載體的功能,促進了學生的能力發展。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臨江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