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是借助于一定的物質材料塑造可視形象,以反映客觀世界和表達自己對客觀世界感受的一種藝術形式。組成美術的要素是形和色,有的作品用單色或有色材料來表達形象,有的作品則是用有色材料來塑造形象,不管用色多少,形象的塑造都離不開“形”。這就是首先要學習以解決形體觀念和表現為己任的基礎素質的原因所在。
一、加強基礎訓練,掌握造型規律,培養造型能力
具體實踐中,可以讓學生先學素描,以此打好造型基礎。為進一步學習色彩畫和進入藝術創作準備條件,是基礎素描的任務。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兩個方面,一是掌握造型規律,把繪畫語言的基本要素傳授給學生;二是培養造型能力,把構成繪畫語言的基本原則、樣式傳授給學生。要實現以上兩個目的,在基礎素描教學中,首先要解決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現能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眼與手的問題。
基礎素描是初學者為掌握基本造型能力所作的基本功訓練,主要是技術性練習,解決造型中的一些基本的普遍問題。這時期的訓練是規范性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教師在繪畫教學中要遵循作畫原則、規律。讓學生掌握一些事實上的基本知識,這樣學生在實踐中才少走彎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例的準確、結構的合理、透視變化的正確,對初學者來說是必須掌握的,并且是主要的,甚至是強制性掌握的。這些基礎知識不能熟練應用,就如同蓋房子沒打好地基一樣。必然導致學生在實踐中的盲目,無章可循,影響造型能力的掌握和以后的發展,在此階段要加大基本功的練習,要求“形”準、結構合理、理論聯系實際、尊重學生個性,不要把性格、典型形象的塑造等諸如此類的東西過早地強加給學生。
二、尋求畫法,尊重個性
在素描教學中,要探索點、線、面、黑、白、灰等造型因素的運用,不斷總結積累經驗,有效地表現對象,表現感受。由于每個學生經驗不同、水平不同、個性不同,即使是同一個教師上課,也必然產生不同的感悟理解,進而產生不同的表現方式方法。
在教學中,我認為第一是直接畫,一開始就用直線直接畫。能用一筆就不用兩筆,非常果斷。用鉛筆要像用毛筆一樣起承轉合,自然流暢,而不是毫無目的地在那里消磨時間。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嚴格要求,加強教學的示范性,讓學生仔細觀察。應該怎樣畫這條線,不急于落筆,做到心中有數,然后再大膽落筆。技能技巧的成熟有個深化過程,尤其是美術這類技藝性較強的藝術,技法的成熟是依賴于大量實踐的。在訓練中不要過于謹小慎微,只要想法正確,有感受就大膽出手,不怕錯,不怕拙,“寧拙勿巧”“寧臟勿潔”,都是講究探索精神的。有點笨、有點滯、有點臟、有點黑、有點改來改去都可能是好的作品,起碼是好的學習方法。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體會和愛好,張揚自己的個性,在整體原則的基礎上,方法靈活多樣,不必強求統一的表現方法。
三、教學內容的安排
基礎素描教學內容應該有個先后順序,從簡單到復雜、由靜到動,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這樣安排的目的是為了使教學內容有利于學生理解能力的提高,處理好局部與整體,內在結構與外形的關系。訓練時可以從單一的物象入手,比如,可從畫蘋果開始,再到梨、香蕉等。數量上也可以先一個,再兩個,最后到多個,這樣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同時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在這里應注意兩點:(1)掌握觀察形體結構的方法,被稱為“現代藝術之父”的法國畫家塞尚提出了幾何形原理并加以運用。他認為:物質世界的一切物體,無論其內部結構如何復雜,外在形態如何變化,都可以用正方體、圓柱形、圓錐體、圓球體(一方三園)去概括其組合。用幾何形體的概念去觀察分析、認識表達客觀事物,對于素描初學者來說必須盡快獲得認識掌握。這是認識復雜物象形態的內部結構和形體特征,塑造和再現客觀物象的一把“鑰匙”。讓學生能夠從最簡單的幾何形體入手,進而掌握運用幾何形體表達復雜物象,再從中還原出造型方法,是這部分很重要的內容。(2)掌握形體結構在作畫中的位置。在構成物象形態特征的諸多視覺因素中,明暗、比例、透視等,它們的存在都是有條件的,唯有形體結構才是本質不變的。比如,同一個物象的形體結構不會因其位置和角度的變化而變化,但同一物象的明暗效果卻因光照的角度或位置的改變而產生很大差別。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物象形體結構的訓練放在首位,讓學生養成觀察和表現物體,注重“體”的把握與表現。一張白紙雖大,它是平面的,一個火柴盒雖小,但它是立體的。實踐證明,在形體結構掌握的基礎上,明暗畫法的掌握就會順利得多,學習時間也能相應地縮短。
在作業的安排上,應當以短期作業為主,以寫生為主,它有利于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和藝術感受力,準確的造型能力。也要重視與中長期的作業相結合,重視速寫與默寫能力的培養。選擇合適季節,也可適當地有室外作業練習。結合素描造型寫生課的要求,臨摹優秀的素描作品,研究各種不同造型方法和表現形式,以及有關的法則和規律,予以借鑒和運用,對于提高藝術素養和素描造型的技能技巧,有著積極的作用。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喀喇沁旗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