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對教師行為角色作了如下規定:學生學習和發展的促進者;善于發現和開發學生潛能的伯樂;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協作者;組織學生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引導者。這一規定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作相應的變化,即,由重教師的“教”向重學生的“學”轉變,促進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全面發展轉變。教師角色和教學行為的變化,在教學中如何體現?教師的有效提問可以很好地貫徹新課標的要求。贊可夫說:“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如何教會學生思考?這是教師應該重視的問題。在實際的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
一、站在不同角度設問,培養學生多角度看問題的能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對很多問題的看法由于站的角度不同而有不同的觀點,在教學中應注意挖掘這方面的提問點,培養學生多角度看問題的能力。
比如,從階級斗爭視角看洋務運動,得出的結論就是清朝統治者面對內憂外患而進行的一場自救運動。但如果從全球史觀和近代化角度看,會得到不同的看法。于是,在上完人教版必修二第9課《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內容后,針對洋務運動,我要求學生從不同視角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根據事實說明洋務運動破產了。
問題二:根據事實說明洋務運動開中國近代化先河。
問題三:根據事實說明洋務運動反映了19世紀后半期亞洲歷史新的發展趨勢。
問題四:洋務運動和日本明治維新一敗一成的啟示。
第一個問題根據傳統史觀可以回答,而第二和第三個問題則分別需要從近代化史觀和全球史觀這兩個新的角度去回答。因為洋務運動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近代工業、近代軍事、近代教育的發展以及中國的洋務運動和日本明治維新所反映的世界工業化浪潮。
二、根據教學內容中歷史與現實的結合點提問,培養學生關注現實的意識
新課標要求教學從“關注書本”走向“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文化”。歷史學科在這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意大利人克羅齊有一句名言:“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句話告訴我們,歷史的價值不僅僅是史料價值,同時更包含著豐富的人類經驗的價值。在上完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22課《祖國統一大業》后,我把“分裂”作為歷史與現實的結合點,聯系美國在臺灣問題上屢屢“犯規”的事實,為學生補充了以下材料和問題:
材料一:1861年3月4日,林肯發表就職演說,針對南部的分裂舉動,指出要拯救聯邦,于是美國國會通過了《反聯邦分裂法》。
材料二: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宣布用和平方式統一祖國的方針;1981年主張國共進行對等談判,實現第三次合作;1984年六屆人大二次會議闡述了“一國兩制”的構想。
材料三:2005年3月14日,全國人大高票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中國政府在向美國政府介紹這部法律時,將“分裂”一詞譯為與美國內戰中屬于脫離、叛國行為相同的“secession”,這就凸顯了我國的《反分裂國家法》與美國內戰時的《反聯邦分裂法》同是正義之劍。
問題一:結合材料分析林肯政府頒布《反聯邦分裂法》的背景。
問題二:根據材料二和三,指出1979年至2005年在解決臺灣問題上,我國政府根據不同階段的需要分別制定了哪些方針政策?
問題三:根據材料三,中國政府在向美國政府介紹這部法律時,將“分裂”一詞譯為與美國內戰中屬于脫離、叛國行為相同的“secession”,這體現了中國政府怎樣的外交智慧?
補充的材料和問題將歷史和現實有效地結合起來,通過回答問題,學生不僅加深了對美國內戰中北方維護統一的正義性的理解,而且對美國干涉臺灣問題的行徑看作是“不允許自己的國家分裂,而專門給別國制造分裂的丑行”,同時也對我國政府的政治智慧佩服有加。這樣的教學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三、在學術界有爭論的地方進行設問,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意識
在學習了《新航路的開辟》一課后,我針對近來關于誰先到達美洲有不同的看法這一學術爭論,給學生一個探究性問題:中國人和外國人究竟是誰最先發現美洲的?要求學生課后在查閱有關資料的前提下進行探究性學習。經過課后認真查閱資料,他們得出了“中國人最先發現美洲”這一與課本截然不同的觀點。其理由如下:
1.早在公元5世紀,中國僧人慧深便到達了墨西哥和北美洲,比哥倫布早一千年。
2.丹麥考古學家在秘魯首都利馬東郊發掘出一具男木乃伊,推斷是中國人,因為陪葬品有中國地圖。
3.厄瓜多爾出土過中國漢朝王莽時期的貨幣。
4.加拿大有刻著中國篆文的石柱。
這些論據都源于近代美洲的考古發掘,不管這些論據是否有足夠的力量推翻傳統的觀點,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學生能利用最新的考古成果來思考已經成定論的歷史問題,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他們敢于向傳統觀點挑戰的可貴精神,而這正體現了新課程所追求的“教學過程是學生潛能和個性張揚的過程”這一理念。
《學會生存》一書中說:“教師的職責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是激勵思考。”讓我們共同努力,用問題去點燃學生心靈深處的火種——創造的火種。
(作者單位 重慶市石柱民族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