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要能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獨特體驗,不求整齊劃一,提倡學生探究性閱讀,在思想上要尊重學生;在學術上把學生當作研究者;從客觀上引導學生。
關鍵詞:探究性閱讀;尊重學生;研究者;引導學生
語文教學中經常會遇到一些自己在備課時意想不到的答案。例如下面的兩則教學案例:
在引導學生閱讀《最后的常春藤葉》時,當問及小說的主人公是誰,一時課堂氣氛活躍,幾乎小說中的所有人物都可作為主人公,都能言之有理有據。
面對學生的奇思異想,該怎么處理這些問題的答案呢?下課后我走進了資料室,陷入了沉思: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是以權威者的姿態出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只能重復教師的具有絕對權威性的內容。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從人的發展角度出發,把教育的重心放在了人的素質素養的養成上,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不求整齊劃一,提倡學生探究性閱讀。教師在實踐中應如何做呢?
一、在思想上要尊重學生
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民主的寬容意識,把學生當作有思想有靈性的人,而不是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或者預設一個個圈套(問題)把學生硬牽著往里鉆。應認識到現在的學生是生活在無論物質還是精神都極其豐富的世界里,他們已或多或少形成了一定觀察問題的能力,他們的思維活躍,接受事物的能力強,對事物的認識有能力形成自己獨特的判斷。教師絕不能用所謂正確的標準答案取代學生的感受,統一學生的理解,從而束縛學生的思維,遏制學生的個性,以致阻礙窒息了學生的創造能力。教師課前備課是件好事,但并不意味著上課時可以照本宣科,一勞永逸,這對教師來說是輕松的,省心又省力。可學生長此下去,日復一日,將漸漸變得麻木,最后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喪失思考能力和習慣的懶蟲。然而經驗告訴他們,老師的話是真理,記住就行了。這就與“閱讀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俄國作家魯巴金)相違背,更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讓他們學會自主學習。因此,當學生的思想、做法有些幼稚、膚淺、片面時,甚至與教師的觀點、想法相悖時,教師切忌“一棒子”打下去,有寬容的胸懷,為學生的想法而高興,用心呵護剛剛點燃的思想火苗,并且熱情地鼓勵他們創新。
二、在學術上把學生當作研究者
素質教育提倡讓學生學會學習,授之以漁。作為教師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己不能再以授道者的身份出現,而應從“獨奏者”過渡為“伴奏者”。從此不再傳授知識,而是幫助學生去發現、組織和管理知識,引導他們而不僅僅是塑造他們。今天的學生絕不是一張白紙,任由驅使擺布。他們有自己的經驗,他們在閱讀時會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再創造。正如“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當然也不可能要求強迫學生一定得遵從自己。多維閱讀理解,正是學生思維火花的碰撞,本就應該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要有據可依就行。例如,對于“苦難”一詞的理解,成年人總根據自己的經驗告訴孩子,說他們那個年代短衣缺食,過著苦難的生活。而現在的孩子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因此就變著法子讓孩子去憶苦思甜,其結果卻弄巧成拙,孩子從偶然一次勞動或窩窩頭、野菜飯中體會到的是新鮮和刺激,而被強迫著坐在教室里學習考試才叫苦難。因此,在課堂上面對學生與傳統相悖的尖銳觀點,教師不妨把學生當作研究者,與學生一起研究,尊重他們的生活思維習慣,了解他們,從而不斷地充實自己,發展自己,與時俱進,在教學中參與學生活動,與學生一起成長。
三、從客觀上引導學生
教師要能夠放下架子,耐心傾聽學生的見解,不隨意打斷學生的意見,例如,有位數學老師曾對下面問題的答案表示困惑,“0表示什么?”標準答案是“沒有”。可有學生答“月亮”,有學生答“團圓”。還有一則試卷上問“冰化了是什么?”標準答案是“水”。可有學生回答是“春天”。后面的答案是多么富有詩意和新意。這時如果教師用“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來包容一下,那該多好。因為生活就是多棱鏡,一滴水里看世界。例如,有些文章的主題,不要說語文老師搞不清,有的連專家學者也分成幾派爭論不休,有的甚至連作者本人也鬧不明。曹禺就承認不知道《雷雨》的主題是什么。巴金的《燈》有人曾寫信問“我對山那邊笑了”是不是如教參上所說是“解放區”或“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巴金說當時沒想這么多,只知道住處當時確有一座山。因此,教學時首先要兼容并收,不怕反駁,然后幫助學生一起結合課文分析,弄清閱讀重點,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問題的方法,讓學生體驗學習的快樂,增強自信心和成就感。正如對“學問”二字的理解,不是僅學問題的答案,而是學著問問題的方法。
面對課程改革浪潮,教師應放下架子,拋棄陋習,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由衷地為學生的創新叫好,做好學生的領路人。
(作者單位 江蘇省靖江市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