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內戰被譽為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這次革命摧毀了南方黑人奴隸制度,從而為美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對于美國歷史上這樣一次唯一的內戰得以發生的原因,學術界歷來是眾說紛紜,我們認為,美國內戰的爆發具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新制度與舊制度之間的矛盾,也有意識形態的分歧,權益之爭等,各種因素相互交織在一起,激化了南北雙方的矛盾,最終導致了南北戰爭的爆發。
一、南北兩種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南方種植園奴隸制經濟的發展,加劇了雙方的矛盾,兩者難以和平共處
1.在美國內戰爆發前南北兩種經濟的發展
從獨立到內戰前這個時期,美國歷史的發展特點是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北方的資本主義制度與南方的種植園奴隸制共存的局面。
在北方,工業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從19世紀20年代起,北部和中部各州開始了工業革命,到50年代基本完成。在工業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同時,農業資本主義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在19世紀初,北部、西北部的小農經濟還處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階段,但這種自然經濟隨著東北部進入工業革命的進行,逐漸向商品經濟過渡。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農民的分化和資本主義的產生。少數富裕農民把積累起來的財富轉化為資本,通過雇傭工人,擴大經營而成為農業資本家;另一個方面,廣大貧苦農民受到剝削、壓迫而走向破產,不得不受雇于人,成為農業工人。形成了美國農業資本主義發展的“美國式道路”。
而南方卻走上了另一條發展道路——種植園奴隸制經濟。它以黑人奴隸勞動為基礎,但它依賴資本主義市場,是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鏈條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和組成部分。它的生產的最終目的和原動力是追求剩余價值,增殖財富。美國南部奴隸制度是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為資本主義工業提供原料,是為資本主義經濟服務的。為了從奴隸身上榨取最后一滴血汗,它比古典奴隸制度帶有更大的殘酷性。黑人奴隸在監工的鞭打下勞動,每天工作時間長達18到19個小時,而且沒有任何自由。即使身強力壯的黑人奴隸,也往往勞動七、八年時間就活活累死了。
2.雙方在資源、市場和勞動力方面的矛盾激化
北部工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自由勞動力,而南部奴隸主卻把幾百萬黑人奴隸禁錮在種植園內;北部需要大量的棉花等工業原料,而南部的奴隸制經濟卻具有殖民地經濟性質產生依賴歐洲的市場,產品多數輸入英國、法國及其他歐洲國家;北部需要南部作為商品銷售市場,而南部的黑人奴隸卻是一貧如洗,無力購買任何工業產品;北部資產階級需要提高關稅以保護工業,而控制聯邦政府的南部奴隸主卻極力降低關稅以購買廉價的外國商品。
南北雙方在各自的發展道路上代表各自階級的利益,隨著美國經濟的發展以及領土的擴大,南北兩種制度之間就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為后來爆發的南北戰爭埋下了嚴重的隱患。種植園奴隸制與自由資本主義制度之間的矛盾是美國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
3.雙方對領土及權利的爭奪
在領土擴張的過程中,不斷有新的州加入聯邦合眾國。南方種植園奴隸主力圖把每個新州變成蓄奴州,推行奴隸制度。在經濟方面,奴隸主主要把資金投放到購買奴隸和土地上,因而他們無力改良土壤,施肥,對土地進行著掠奪式的耕作,以致一塊土地在幾年之后便失去地力而無法繼續耕種。因而,“不斷擴張領土,不斷擴展奴隸制度到現有界限之外,確保聯邦各蓄奴州的生存規律。”從政治上講,增加蓄奴州的個數有利于奴隸主增強在參議院中參議員的席位以及勢力。
廣大農民、失業者和新的移民都站在北部資產階級的一邊,堅決反對把新州變成蓄奴州,以便于他們能夠自由獲得土地。從19世紀20年代起,雙方爭奪西部自由土地的斗爭愈演愈烈,盡管在北方作出讓步的情況下,達成了一系列的妥協案,但兩者的矛盾不可調和。與此同時,南部與北部的矛盾也日益尖銳。南北雙方爭奪西部自由土地是美國內戰爆發的主要原因。
二、野蠻殘暴的奴隸制度激起了廢奴運動的發展,約翰·布朗起義表明戰爭成為解決矛盾的唯一手段
1.南方種植園經濟的本質及其對黑人野蠻殘暴的奴役
在種植園奴隸制下,黑人奴隸是種植園主的私人財產,是“會說話的工具”,生殺予奪大權均操在“主人”手里。奴隸主為了使壓迫黑人奴隸合法化,在南方各州制定了《奴隸法典》。在《奴隸法典》中,奴隸并不被看做是人,他們是“可以被繼承和讓與的,和任何其他有形財產一樣”。他們不享受任何所有權,他們無權訂立契約。他們無權管理自己的子女,因為奴隸的子女也是奴隸主的財產。奴隸不能在法庭上當證人。奴隸主可以任意“懲罰”奴隸,可以監禁他們,而強奸、毆打奴隸不能算作犯罪。奴隸必須“尊敬”主人及其家人,要絕對服從他們,奴隸無權控告自己的主人,而且奴隸毆打白人可以被處以死刑。黑人奴隸被剝奪一切人身自由,不能隨便離開種植園,不能與白人或自由黑人來往,在沒有白人在場時,不能集會。即使在自衛的情況下,黑人奴隸也不得毆打白人。奴隸主借口奴隸有“罪”可以隨便在他們身上燒烙印、鞭打、監禁甚至處死他們。黑人也沒有接受教育的權利。黑人奴隸在法律上的地位,可以用一個大法官的話加以概括,他說:黑人“不享有白人必須尊重的任何權利”。
可見,在南方種植場奴隸制度下的奴隸主對于奴隸的榨取,可謂達到敲骨吸髓的地步。奴隸們在種植園奴隸主的殘酷壓迫下,掀起了一系列的反抗活動。如,怠工、破壞生產工具、逃跑等等。
2.廢奴運動的發展尤其是約翰·布朗起義昭示了戰爭的不可避免
南方種植園奴隸主對奴隸的殘酷剝削也引起了北方一些正義人士的反對。他們身體力行地反對奴隸制,從而掀起了“廢奴運動”。黑人對于廢奴運動的興起,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從南方,每年有大批的黑人奴隸逃亡到北方來,他們不但把在奴隸主的黑暗統治下廣大黑人所遭受的苦難盡情地傾訴給北方人,而且也把南方“四百萬奴隸……要求解放的愿望”帶給北方。這就有力地激發了北方廣大群眾對于奴隸制度的仇恨,并且推動他們起來為爭取廢除奴隸制度而斗爭。主張廢除奴隸制度的進步人士也暗中幫助和組織奴隸們逃跑,并且逐漸形成了被稱為“地下鐵道”的幫助奴隸逃往北方的交通網。美國的廢奴運動如火如荼地發展開來。
1821年,新澤西州的教友派商人本杰明·倫迪創辦了著名的以主張廢奴主義的報紙《普遍解放思潮》。1831年,倫迪的學生和助手威廉·勞埃德·加里森又創辦了影響更大的廢奴刊物《解放者》。到1838年,該協會已設立1350個分會,會員發展到25萬人,有力地推動了廢奴運動在美國北部的迅速發展。1854年5月,公然違反“密蘇里協案”的《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案》在國會通過后,南方的蓄奴州和北方的自由州爭先恐后地向堪薩斯移民,以便在所謂居民自決蓄奴與否的斗爭中占據優勢。1856年5月21日,750名奴隸主暴徒襲擊了勞倫斯鎮,綁架了自由移民領袖,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1859年5月24日,著名的白人廢奴主義者約翰·布朗率領他的兒子和戰友投入堪薩斯人民的反對奴隸制度的戰斗,處決了5名奴隸主暴徒。此后,直到9月15日,自由移民與奴隸主之間的流血沖突不時發生,先后約有200人喪生,歷史上稱為“血染堪薩斯”或“堪薩斯內戰”。1859年10月16日-18日,約翰·布朗在弗吉尼亞發動了震驚全國的奴隸制起義。雖然起義很快被鎮壓下去,但是,布朗和他的戰友們卻用鮮血和生命敲響了南方的奴隸制的喪鐘。約翰·布朗在遺書中寫道:“用我的鮮血和生命來洗滌這罪惡的制度吧……”
廢奴運動從興起到高漲對美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它是美國內戰爆發的重要原因。
三、共和黨在1860年的總統競選中獲勝是美國內戰爆發的直接原因
1860年的美國總統選舉是一場四方參加的競選運動。共和黨推選阿伯拉罕·林肯為總統候選人,民主黨因南北兩派意見相悖而分裂,北部民主黨提名斯蒂芬·道格拉斯為總統候選人,南部民主黨則提名約翰·布雷肯里奇為總統候選人,而由老輝格黨一無所知派等組成的立憲聯邦黨推出了約翰·貝爾。
共和黨是代表北部資產階級利益的政黨,在這次競選中提出了符合時代潮流的政治綱領,又成功地開展組織動員,獲得工人、農民的廣泛支持,一直處于優勢地位。5月,共和黨在芝加哥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其政治綱領重申反對向各領地擴展奴隸制,但不干涉各州的奴隸制;強調實行國內改革,保護關稅和制定宅地法;并提出言論自由、土地自由、勞動自由、人身自由的資產階級政治口號。這個政治綱領產生了十分積極的影響,不僅贏得了東北部工業區的擁護,而且中西部農業區的廣大德裔美國人也倒向了共和黨。但是,由于民主黨的南北兩派分裂,致使競爭力量大為削弱。而立憲聯邦黨企圖在共和黨和民主黨的激烈競爭中走一條中間道路,他們除了提出維護憲法和聯邦以及實施法律以外,沒有其他的政治原則,故而影響平平。
1860年11月6日,林肯在總統大選中順利獲勝。聯邦政府由共和黨執政。林肯的當選在南部奴隸主階級中引起極大的不滿和恐懼。南卡洛萊納州的一位奴隸主政客夫人在日記中寫道:“刺激是巨大的。”南部到處籠罩著絕望和沮喪的氣氛。與此同時,南部的分離分子將此看作分裂聯邦的時機,掀起了內戰叫囂。以南卡洛萊納州為首的密西西比州、佛羅里達州、亞拉巴馬州、佐治亞州、路易斯安那州、德克薩斯州先后召開代表大會并通過了脫離法令,宣布脫離聯邦合眾國。1861年2月8日,南部參與叛亂的各州代表機構與亞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市宣布成立“美利堅諸州同盟”,又簡稱“南部同盟”。南部奴隸主階級分裂聯邦另建南部同盟,并私立憲法,實際上已把自己置于與聯邦憲法全然對立的地位,因而完全是非法的叛逆行為。
南方的分裂活動使戰爭的爆發不可避免,戰爭只是時間問題。共和黨的獲勝是美國內戰爆發的直接原因。
總之,南部和北部的矛盾日益尖銳化,戰爭的腳步愈來愈近。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談美國內戰爆發的原因:“當前南部與北部之間的斗爭不是別的,而是兩種社會制度即奴隸制度與自由勞動制度之間的斗爭。這個斗爭之所以爆發是因為這兩種制度再也不能在北美大陸上一起和平共處。它只能以其中一個制度的勝利而結束。”1861年4月12日,南部同盟的軍隊向聯邦政府軍守衛的薩姆特要塞發動了武裝進攻,向聯邦政府宣戰。4月15日,聯邦政府向叛軍發動反擊。由此,美國內戰爆發了。
參考文獻:
[1]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0-132.
[2]楊生茂,劉緒貽.美國內戰與鍍金時代.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15.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五十六卷.人民出版社,1963:353.
[4]劉祚昌.美國內戰史.人民出版社,1982:11.
[5]理查德.B.莫里斯.美國歷史百科全書.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261-262.
[6]佩奇.史密斯.戰火的考驗.紐約,1982:27.
[7]艾.D.柯萬.南部同盟社會政治史文獻.紐約,1959:50.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十五卷.人民出版社,1963:182.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曲江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