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歷來是中考的重難點之一,復習備考時,應著重從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三方面進行積累歸納,其中最重要的是文言實詞的積累與運用。中考大多考查學生對課外淺易文言文的閱讀與理解,但遵循“題在課外,根在課內”的命題原則。針對這一現狀,我在教學實踐中,重視引導學生進行語境推斷,在動態使用中積累實詞,重視引導學生學會遷移,以不變應萬變。
一、回顧考題
2011年泰州市中考文言文閱讀試題。
蘇秦①之楚,三日乃得見乎王。談卒,辭而行。楚王曰:“寡人聞先生若聞古人,今先生乃不遠千里而臨寡人,曾②不肯留?愿聞其說。”對曰:“楚國之食貴于玉,薪貴于桂,謁者③難得見如貴鬼,王難得見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④鬼見帝。”王曰:“先生就舍⑤,寡人聞命⑥矣。”(選自《戰國策》)
【注】①蘇秦:戰國時著名策士。②曾:竟然。③謁者:古代掌管進見的人(國君的近臣)。④因:依靠。⑤就舍:回到館舍。⑥聞命:敬辭,指明白對方的意思。
根據要求,完成下列兩小題。(6分)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4分)
①三日乃得見乎王( )
②不遠千里而臨寡人( )
③愿聞其說( )
④今令臣食玉炊桂( )
[第(2)小題略)]
二、指點迷津
1.做題的步驟
(1)學生大聲地自由朗讀一遍這篇短文。
(2)嘗試解答這四個詞語,同桌之間可以相互討論。
(3)思考:短文寫了什么內容呢?
(4)探究方法。
2.如何理解詞語
我們看考題中的四個實詞,這些詞語該怎么理解呢?
(1)先看第一個實詞——“得”字,怎么理解?
明確:
得:能夠,可以。
例如句子:三日乃得見乎王。我們先把句子譯成:三天才見到了楚王。從而確定“得”的意思是“能夠,可以”。
點撥:解釋文言實詞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聯系上下文理解——即根據語境推斷含義”。因為“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
思維過程:當一個詞語的意思難以確定時,可以根據其他詞語翻譯出這個句子的大致意思,然后再借此確定這個詞語的含義。
答題技巧一:語境推斷。
大家還能回憶出“得”字的其他意思和用法嗎?能找幾個例句來嗎?
舉例:
得無異乎(能夠)
便得一山(發現)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領會)
點撥:其實,“溫故知新,學會遷移”也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因為中考命題“題在課外,根在課內”。
思維過程:我們會發現這些詞語都來自于我們學過的課內文言文,在解答時,我們不妨先回顧一下這個詞語在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再代入新的語境中,看是否上下貫通,據此確定這個詞的含義。
答題技巧二:回顧遷移。
(2)看第二個實詞——“臨”字,怎么理解?
例句“不遠千里而臨寡人”中的“臨”字,它的用法、意義跟哪個句子中的“臨”相同?
“臨”字在我們課內學過的課文中也有,還記得“臨”字的意思有哪些嗎?能找幾個例句來嗎?
明確:
臨:到。
舉例:
①臨表涕零,把酒臨風。執策而臨之(對)
②臨溪而漁(到,靠近)
③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從高處往低處看)
(3)第三個詞語“聞”,怎么理解?
明確:
聞:聽、聽說。
舉例:
村中聞有此人(《桃花源記》)
(4)第四個詞語“食”,怎么理解?
明確:
食:吃。
舉例:
①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吃)
②一簞食,一豆羹(飯,飯菜)
③主人日而再食(提供伙食)
三、總結經驗
當然,對于這些詞語的解答都離不開一個前提,那就是要讀懂原文,理解文意。
1.總結出解答文言實詞的方法
(1)閱讀原文,理解文意;根據句意,確定詞義。
(2)我們可以結合具體的語境來理解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3)回顧這個詞語在我們學過的文章中的意思和用法,根據具體的語境確定含義或用法。
2.將剛才所說的方法歸結為以下兩點
(1)根據語境,推斷含義。
(2)溫故知新,學會遷移。
(作者單位 江蘇省興化市周莊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