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惰是很奇怪的東西,它使你以為那是安逸,是福氣;但實際上它所給你的是無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剝奪你對前途的希望,割斷你和別人之間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漸狹窄,對人生也越來越
懷疑。
——羅蘭
惰性是心理上的一種厭倦情緒,包括極端懶散和輕微的憂郁。性格內向的人容易產生惰性,懶惰、厭學、焦慮、冷漠,諸如此類情緒問題會給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罩上陰影。所以,學生的“懶惰”現象需要引起足夠重視,它需要施加人為驅散力量,消除他們的懶惰情緒,必須用真誠的情感,從尊重入手,使他們從消極狀態中解脫出來,激發他們要求上進的動力。教師要找出學生懶惰行為的表現、成因、隱性危害,才能找出矯正方法。
學習的惰性問題。我們發現,學習中存在缺陷的有兩類學生。第一類我們稱之為懶惰的聰明人:這類學生自認為智商較高,悟性比較強,頭腦靈活,懶于動手,常常課上不記筆記,簡單地把重要內容標在書上,課下也沒有及時復習的習慣,這部分學生自認為有潛力,只要努力就會趕上來。殊不知,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單憑興趣,情緒化地安排學習節奏,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潛力也難以挖掘出來。第二類學生我們稱之為勤奮的懶人:這部分學生往往會被老師忽略,因為我們常常看到他們一直埋頭寫字,不斷做題又不斷地被題目卡住,這類學生為什么稱之為“懶”呢?因為他們用勤于動筆的表象掩蓋了懶于動腦的本質,我們說的這部分學生的問題并不是智商不高,而是不善于積極地思考。
泰勒說過:“懶惰等于將一個人活埋。”惰性的危害極大,面對惰性的行為,有的人渾渾噩噩,意識不到這是懶惰;有的人寄希望于明日,總是幻想美好未來;而更多的人雖極想克服這種行為,但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因而得過且過,日復一日。那么,具體應該怎樣同懶惰做斗爭呢?
一、痛下決心
美國羅得艾蘭大學心理學教授詹姆斯·普羅斯把實現某種轉變分為了四步:抵制—不愿意轉變;考慮—權衡轉變的得失;行
動—培養意志力來實現轉變;堅持—用意志力來保持轉變。有的學生屬于“慢性決策者”,他們知道在學習上自己應該積極,但在潛意識里還認為時間有的是,最終導致無法付諸行動。學生應該給自己制訂學習方案,在以后每天都要主動做一件事情,不管是學習上的還是生活中的。這樣,一天一點變化,持之以恒,效果也就很明顯了。
二、培養良好的習慣
在學習中要培養良好的習慣。為什么一看書就頭疼呢?怎樣克服學習上的惰性呢?清華大學法學博士陳彥晶認為,學生想解決這個問題,關鍵在于如何調整各個學科的學習時間。有的學生利用周末的時間只學一門課程,那樣就會很厭煩。可以在一天當中將文理科課程穿插著學習,提高學習效率。怎樣克服學習上的惰性是很多學生關注的問題,一名學生說,一到學習時自己就缺少激情,找不到學習樂趣。陳彥晶說,在學習之前應該給自己確立目標,在實現目標的時候就會體會到學習快樂。對如何改掉做題馬虎的毛病,陳彥晶認為,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克服馬虎的關鍵。
三、確定奮斗目標,激發上進心
缺乏上進心,沒有正確的人生目標是懶惰心理形成的主要因
素。不少學生抱著“應付”“混過去就行”的不負責任的態度,得過且過。鄧小平同志說過:“落后就要挨打。”對一個國家是這樣,對一個人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都應該發憤圖強。有一本書適合懶惰的學生去看: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拋棄雜念,一心一意地學習起來,打好年輕時的實力基礎,幸福的明天在向我們招手。
四、克服自卑心理,樹立自信心
自卑心理是懶惰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自卑和懶惰從表面上來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這兩者是有緊密聯系的,懶惰往往是從自卑開始的,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也要注意評價語的使用,盡量避免出現“笨蛋”“傻瓜”“無藥可救”等負面語言,我們應經常鼓勵學生說:“你可以的,試試看。”學生就會樂于嘗試、樂于思考問題了。
五、培養師生感情,激發學習興趣
建立和諧師生關系是為學生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基礎。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學生通常對自己喜歡的老師的課程也有所喜愛,而對不喜歡的老師的課則不愛聽。所以,在課內課外,不要忽略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
總之,懶惰是學生成長的絆腳石。在充滿困難與挫折的人生道路上,懶惰的人總習慣于等、靠、要,從來不想去求知、拼搏、創造,最終只能一事無成。只有勤奮、刻苦、好學、上進,朝著預定目標鍥而不舍的人,才會領略到無限風光在險峰。只有戰勝懶惰,戰勝自我,才能不斷前進。讓我們攜手鏟除惰性的種子吧,不要再找任何借口了。
(作者單位 山東省青州市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