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的心理品質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心理和成長發展。重視教師心理健康,分析教師心理品質對學生產生的各種影響,對于加強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和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尤為重要。
關鍵詞:教師;心理品質;學生;心理健康
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歸納起來無外乎社會、家庭與學校三個方面。在這三方面之中,教師對學生的身心健康與心理發展過程將產生主導地位,并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在傳統教育背景下,教師并不重視通過提高自己的素養和人格魅力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以灌輸為主,教師更多的重視課本教育,應對統一考試,忽視學生的主觀愿望,輕視學生的情感態度。由此導致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甚至會厭惡學習,產生學習心理障礙,學習效果不佳。
進入新世紀,隨著教育競爭日趨激烈,學校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只有進一步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構建學校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自身修養體系,促使教師的教學模式發生一定的變革,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使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研究表明,教師的學歷、知識水平和學生的成績并沒有必然的聯系。而教師的健康人格特征等心理因素對學生的影響常常是顯現的。教師的良好心理品質對學生心理發展的影響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良好的認知能力
教師應該具備敏銳的觀察力、良好的記憶力、思維能力,豐富的想象力和注意品質。敏銳的觀察力可以洞悉學生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表現,這樣教育教學工作就能有針對性,因材施教。良好的記憶能力使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脫離對教材和教案的依賴,使教師表現出自信,學識淵博,教師能受到學生的欽佩,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快速地了解每位同學的特點、特長及個人信息,會引起學生的好感,促進師生關系和諧。教師的思維能力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處理教學和學生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以便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教師良好的注意品質,可在組織課堂教學中加以運用,在教學環節中集中學生注意力,使學生提高學習效率。
二、良好的情緒狀態和平和的心態
教師在與學生的接觸中,需要投入大量的情感和精力,善于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能夠保持樂觀開朗的心境,優化教育教學環境,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愉快的心境,不僅可使自己的潛質得以發揮,而且在教學中可以使學生產生一種和諧、愉快的情緒體驗,使學生置身于愉快的學習氣氛中。強烈、穩定的積極情緒,往往能決定人的身心狀態、思想和行為方向,使人在積極的情緒中樂于完成自己的事業。
三、關愛、尊重學生
要真誠地關愛、尊重各種類型的學生,對于學習不好的學生要更多地關注和愛他們。以學習成績的好壞來判定學生所犯錯誤的大小,會給學生心理造成極壞的影響,以致學生怨恨教師。教師只有尊重學生,才會贏得學生的尊重,只有當學生認為跟教師的關系是平等的,教師才可能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態,與學生進行心理溝通,才能最終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其實教師尊重學生就是尊重自己的勞動成果。“教育不能沒有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靈魂,熱愛和尊重學生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
四、寬容、接納學生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寬容是一個人心胸和人格力量的體現,學會寬容,也是教師成就事業的需要。當學生犯錯誤的時候,教師能夠給予學生更多的關心、幫助與寬容,這樣的教師也能夠被學生接納,受學生尊重,也就能更多地體驗做教師的喜悅。
五、樂于與學生交朋友
熱愛學生,與學生打成一片,樂意與學生交朋友,才能得到班內學生的愛戴和支持。這種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課堂工作的基礎,也是學生努力向上的動力。對教師而言是能用尊重、信任、友愛、寬容、理解的態度與學生相處,能分享、接受和給予學生愛和關懷,與學生保持協調的關系。
此外,教師應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集中精力,堅持不懈地工作,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科技迅猛發展、知識爆炸的時代,更需要教師謙虛好學、勤思好問、不斷創新、積極進取,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應具備自尊、自信、正直、誠實的性格品質,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有助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因此,只有具備優良心理品質的教師,才可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培養出優秀的學生。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和工作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掌握與學生交往的技巧,讓學生理解自己的言行,不放縱、不遷就,嚴格而又包容學生,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具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教師要善于控制和調節不良的負性情緒,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以積極的情緒狀態面對學生,學會尊重與關愛學生。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心理品質,使學生的心理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作者單位 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