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職業教育是中國高等教育的一個新生事物,從1999年第一批辦學的高等職業教育至今,雖然只有10多年的時間,但是高等職業教育卻蓬勃發展了起來。它為國家培養的是具有熟練操作技能的人才,正由于社會對這類人才的迫切需要,使得一些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方面,過多注重的是學生操作技能的培養,從而忽視了學生人文素質的教育。使得學生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單純的“操作手”,成為某一行業的“機器人”。隨著這些學生逐漸走入社會,一些問題開始暴露出來。比如,學生知識面狹窄,人文知識貧乏,為人處世缺乏涵養,甚至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出現錯位……這些問題的出現,使得高職教育不得不反思:我們的教育思路是否出現了偏差?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學生這種人文素養的缺失?
一、高職學生人生素質觀出現問題的原因
1.高職院校自身的原因
高職院校為了自身的發展,對學生的培養是以就業為導向的。在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的大前提下,學校看重的就是,培養的學生能否被社會所接納。因此,學校設定的人才培養目標就過分注重專業知識和實用技能的培養,從而導致了學生人文素養的嚴重欠缺,有的學校甚至連相關的課程都不開設,即使開設了這類課程也是課時少得不能再少,這事必會造成學生人文素養的缺失。
2.學生先天的不足
眾所周知,中國的教育是應試教育,對學生衡量的唯一尺度就是分數,學生從上小學開始,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對學生的培養方向就是如何在考試中勝出,如何取得高分,從而考入重點高中,考入重點大學。雖然我們素質教育的口號年年在喊,但在現實中應試教育仍在大行其道,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都完全忽視了對學生人文素質的教育和培養。在這種教育體制下,學生在升入高職院校之前就已經先天不足了,又如何能在短短的幾年高職生涯中,完全彌補這種先天缺欠呢?
3.學生自身的原因
學生一直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下,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在中學階段是學校、家長牽著學,到了大學后,有了寬松的業余時間,學生反而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如何去學習。另外,高職院校的學生由于高考的失利,總是感覺自己比本科生低,無形中有了一種自卑感。面臨現今社會就業的艱難,使得學生只關心專業課的學習,把人文課當成了可有可無的課程,這些直接造成了學生人文素養的缺失。
二、高職學生人文素質觀問題的對策
針對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的現狀,應該如何應對,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加大并科學設置人文素質課程
高職院校學制是三年,學生實習實訓的時間占了很大比重,因此人文素質課程只能被壓縮,加大人文素質課程又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前提,如何解決在高職院校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呢?我認為應該科學地設置人文素質課程。分必修課、選修課、專題講座三個層次設置人文素質課程:必修課是不能被壓縮部分,比如“大學美育”“大學語文”等等;選修課是在必修課的基礎上延伸出來的,比如“文學鑒賞”“美術鑒賞”“音樂鑒賞”等等,這些選修課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在選修課的基礎上再開設系列專題講座,比如“唐宋詩詞欣賞”“古典四大名著欣賞”“凡·高名畫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欣賞”等等,讓學生在選修課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自身人文素養。選修課考試形式靈活,專題講座不用考試,又不占用課堂內時間,學生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受了人文素質教育。
2.積極探索改革人文素質課程的教學方法
人文素質課程設置的再合理,也需要作為教師的我們去授課,以往那種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必須摒棄,而應該采取多樣化的授課方式,比如大學語文課堂上,可以根據學生專業課需要,適當增加情境教學,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實際語言能力,同時又符合了專業課對學生語言能力的迫切需要。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有效地幫助學生將人文知識內化成了人文素質。
3.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人文氛圍
校園文化既包括校園的文化設施、文化組織、文化管理制度,也包括一個高職院校內全體師生員工所具有的共同文化心態和文化生活方式,也是學校校風、學風、教風的外在表現。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提升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養的主要形式,校園的人文氛圍對學生有著強大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作者單位 黑龍江護理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