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逐漸成為如今教育的主題。新課程標準與舊的教學大綱的本質區別是理念的不同,教學大綱認為課程是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教師最注重的是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這樣就達到了教學的目標。而新的課程標準則認為課程不但是教材,不應只是知識的載體,同時也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索、尋求新知識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學習、共同發展的過程。
利用業余時間,我學習了《推進新課程》這一本書的幾個部分。不是浮光掠影地瀏覽,而是字斟句酌地思考。對于我這個剛剛邁進教育大門,剛剛投入教改浪潮的新人來說,真是獲益匪淺!這本書不同于其他同類書籍那樣一味的理論闡述,而是提出若干個在課程改革過程中的問題和困惑,然后一一做出詳細解答。讀來就像在和專家對話一樣,自己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和內心的困惑,在里面幾乎都可以找到對類似問題的解答。這些解答,看似語言簡單,通俗易懂,卻蘊藏著十分深刻的內涵。尤其是對學生發展性評價的解讀,非常詳盡到位,提出了許多發展性評價的方式方法,也指出了一些同行關于學生評價的觀點并做出回應性的解讀,更正了在教育改革初期教師常會出現的偏頗觀點。
美國評估學者斯塔弗爾比姆曾明確提出:“評價最重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指出評價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發展。所以新一輪課程評價應該不僅是簡單地進行甄別、選拔,而應充分發揮其激勵作用來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評價過程中,關注學生成長與進步的狀況,在達到基本共性目標要求的前提下,注重學生的個體成長,不以統一的模式來評價學生的發展。提倡學生與課程標準比較,與自己的過去比較,在比較中客觀地了解學生,并通過詳細分析提出具體的改進建議,讓學生知道怎樣做才可以更好。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評價內容不僅關注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以及相應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教師要以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為基礎,在教育過程中,用自己的經驗和積極的目光,從多個角度了解和評價學生,充分肯定學生的短期成就和獨特優勢,讓每個學生在自信中快樂地學習、健康地成長。
作為一名年輕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應該建立在“愛”這個大前提之上。尤其是班主任,每天與學生朝夕相處,更應該深入細致地了解學生,真心實意地關心學生,尊重和信任學生,嚴格要求學生。而學生往往把教師對自己的關懷、信任、評價同自己在集體中的價值聯系在一起。教師的情感會轉化成一種環境因素影響每個學生的心理成長。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把教師熱愛學生作為“教育的奧秘”,他的座右銘是“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們”。當學生意識到教師是真心愛護他、關心他、為他操心時,無論你是耐心的叮囑,還是嚴厲的批評甚至是斥責,學生都會樂于接受。這就是“親其師,信其道”。相反,如果教師沒有取得學生的信任,即使你的目標是正確的,方法是科學的,教育也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如果師生之間沒有架起信任的橋梁,學生面對教師的教導就會無動于衷,甚至會產生抵觸情緒和行為。
總之,要體現“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教育理念,教師只有真正提升對學生發展性評價的認識,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準確的評價,才能讓教育更加高效。
(作者單位 黑龍江省大慶市世紀陽光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