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學習是指學生自覺、主動地進行學習,并努力使自己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學習方式。自主學習能力是指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綜合能力。表現為有強烈的求知欲,善于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活動;善于積極思考,敢于質疑問難,有強烈的探索和進取精神。《教育發展綱要》明確指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是緩解勞動力供求結構矛盾的關鍵環節。職業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會,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中職學生相對普中學生基礎差,學習習慣差,自覺性不高,自律性不強。反映到課堂教學上,教師盡管也在不斷嘗試各種新的教學改革方式,但卻發現對部分學生的作用不明顯,學生痛苦,教師無成就感。從教學層面講,由于同一專業班級較多,實施的分層教學從班級分層必然會轉化發展到班內分層,因為這種分層仍解決不了學生的差異和個性發展問題。中職學生的培養需要從教育培養人的目標出發,從根本上改變原有注入式的教學方法,變學生的被動接受為主動內化。學習的本質屬性是自主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性,是教師的職責。有效學習必然是自主學習,有效教學策略也就是培養學生自主性的教學策略。
在教學方法上,傳統的教學模式深深地影響著課堂教學,致使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理論與實際相脫節,學生上思想政治課覺得沒有意思。學生上課不配合,教師自言自語,倍感無奈。其根本原因就是教師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改革教學方法。以人為本、以教為導在以往的教學過程,我們教師經常習慣性地將理論、概念一股腦地灌輸給學生,有點像填鴨式的作法,學生在學習政治時,也只能被動地接受死記硬背,對所學的概念與理論其實并沒有完全地理解透,學習起來才會感覺很辛苦,很吃勁,所背的內容也不容易記,或者是記不牢。歸根結底,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所導致的。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所謂課上得有趣,就是說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或感覺到自己的智慧,體會到創造的快樂。”這句話的寓意非常深刻,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好好地理解和領會這句話,并對我們平時以“教”為主的教學方式所存在的弊端以及其所導致的教學結果深刻反思。
教學中,我經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首先在課堂上創設情境,形成問題,使學生愿意學。情境的創設關鍵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濃的情導入新課,形成問題。問題可由教師在情境中提出,也可以由學生提出。但是,提出的問題要擊中思維的燃點,這樣才能把全體學生的認知系統迅速喚醒,從而提高單位時間內的學習效率。學生因情境的刺激,學習熱情被激發起來,產生了學習興趣,認知系統開始運轉。例如,在《商品的屬性》教學中,我向同學們提問題:同學之間贈送的禮物是不是商品?媽媽親手編織的毛衣是不是商品?同學們七嘴八舌,有的說是,有的說不是,我話鋒一轉:“大家知道作為商品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這樣,大家的興趣轉移到商品所具備的條件上來,學生的興趣有了,就能主動地探索新知識,學習積極性自然也就高了,學習效率也隨之提高。教師要注重因材施教,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傳統的教學方法以“講授”為主,老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課堂上“聽”。講授的弊端是以教師為主體,師生缺少互動,溝通較少,是一種“填鴨式”的方法,導致學生興趣在課外。中職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是一個普遍現象。針對這一實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重要,興趣教學法就是一種必然選擇。興趣教學要求教師用各種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到學習不再是負擔,而是需要的滿足,是感受獲得成功喜悅的需要。
總之,自主學習不僅是一種學習形式,更是一種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它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轉變觀念,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講究教學方法,積極探索,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把自主權交給學生,真正達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社會培養有用、適用人才的目的。世界上沒有救世主,學習好要靠學生自己努力。只有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學生才能得到發展,體驗成功的樂趣。
(作者單位 山西省介休市職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