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現在職業學校的語文課堂教學趨于模式化,有著很濃的應試特點,旨在分析在新課程下教師如何帶領學生輕松學語文,如何讓學生更主動地融入語文課堂,如何讓語文課堂更具有活力。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個性化;挖掘教材;回歸生活
新課程改革下的中職學校語文教學是以學生終身發展的教學理念為指導。其課堂教學著眼于學生的未來發展,培養學生的熱情,使學生“愛學習”,使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做到“會學習”。這樣以學生為本的語文課堂,不但要傳授知識、訓練技能和方法,而且還要讓它充滿思想、充滿感情、充滿人文精神。它還要注重以教師作為支點,帶動和鼓勵學生,發展學生的個性;它應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平實深刻;它還應聯系真實的生活,“在語文中找到自己的生活,在生活中發現課文的身影”。針對以上特點,我認為以下的幾點做法可以讓學生更好地融入語文課堂教學。
一、語文課堂應注重知識、能力、情感的結合
中職學校語文教學不能只局限于書本、課堂和校園,要充分利用豐富的語文資源;不能只局限于培養學生語言應用能力,要關注學生的人文精神;不能只局限于語文知識的傳授和單一的訓練,要引導學生語文實踐和綜合性學習。語文課程標準已從傳統上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的過程轉變為“情感態度—能力—知識”的過程,這體現了人們認識的更新和觀念的變化。
對于中職學生而言,語文知識體系主要集中在字、詞、句、段、篇、章,文學常識、基本方法、基本能力等方面,知識點龐雜,而且知識點的記憶任務重。為了讓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既輕松又容易,并保證記憶的效果,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教師要打破傳統的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方法,引導和培養學生把零散的知識搜集處理并歸納總結,讓學生對所學的內容形成完整而規范的知識體系。
二、語文課堂應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特征,讓學生在民主中均衡發展,消除邊緣狀態
在教學中,有的教師只是為了讓學生應對考試,只習慣于固定的結果和答案,而不能引導學生獨立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這樣只會使教學缺乏生機與活力。高中的語文教學過程標準應是多元化的、中肯的,它面對的是全體學生而不是其中的一部分。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顧及每個學生的心理、興趣愛好,滿足學生的需
要,讓學生自主地完成研讀、理解感受、評價批判的實踐過程。
三、語文課堂在分析教材上應立足于一點,深入挖掘
現在很多的公開課,教學的環節是多而雜、重復啰嗦、重點不突出,往往注重于形式上的喧嘩與熱鬧,而忽略了課堂教學的實質,問題層出不窮,學生應接不暇、疲于應付。其實這些現象只會讓學生抓不住要害,抓不住重點,思路被攪亂了,嚴重地影響了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更不可能達到教學的真正目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精心設計問題,內容要精致,重點要突出,要善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讓課堂在平實與本真中促進學生思維的碰撞與心靈的交流。
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不但是基礎知識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內容,而且課堂所學能在各學科系統的知識中具有承上啟下、溝通左右、統帥全局的作用。這就要求學生對教學的內容深入理解,知道的東西絕不僅限于本課的內容或本專業的知識,教師要做到“既專又
博”,有了豐富淵博的知識,對所講授的內容做到全面深入的理解,在課堂教學中就能運用自如,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語文課堂應讓語文學習走出文本,回歸生活
美國教育家華特指出:“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話不無道理。生活世界是指對人生有意義的且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強調教育要還原于人的生活過程,賦予教學“生活”的意義,關注教育生活中的生存狀態和生命價值,“回歸生活世界”就是回歸人本身。教學活動是人類生活中的一部分,離開生活的教學活動是不存在的,而語文教學更離不開生活,生活中無時無處不存在著語文教學。
學校是學生生活的重要舞臺,教師可以利用課前演講,讓學生談論校園新聞、校園熱點話題,也可以讓學生通過各種媒體了解社會的生活,以此激發學生細致的觀察能力、有條理的思維能力、流暢的口語表達能力以及對問題深刻認識的能力。
(作者單位 吉林省德惠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