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改的實施,高中歷史課堂組織形式和教學模式等許多方面都做了相應調整,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一改傳統的教師照本宣科,學生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進而要求教師必須仔細分析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規律,及時摒棄傳統歷史課堂教學中的一些消極因素,充分開發和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和研究教學內容和知識難點。但是,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仍有一些低效學習模式困擾著學生,所以,筆者特此總結比較常見的幾點,并一一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希望對各位同仁有所幫助。
一、疲軟性提問及其應對策略
作為課堂實踐中師生互動交流的主要途徑——科學合理的課堂提問,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分析和思考問題的積極性,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歸納、探索以及橫向聯系、準確表達的學科綜合能力。但是,如果課堂教學中設計的問題未經認真思考和提煉,可能就無法引導學生去緊抓知識的矛盾點和關鍵點,于是提問就成了徒有虛表的課堂形式,根本不能調動學生探索和學習的積極性,也就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能力,這樣的提問我們可以稱之為疲軟性提問。
案例:有位老師在教學《鴉片戰爭》內容時,先讓學生閱讀教材,然后提出如下疲軟性問題:“鴉片戰爭發生于哪一年?什么才是鴉片戰爭發生的原因?為什么說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以上三個問題看似層層遞進,實際比較淺顯,根本沒有吸引學生深入探索和思考。
改進策略:我們可以先用大家都比較感興趣的影視資料牽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指導學生研究材料進行歷史知識的橫向聯
系,讓大家分析并掌握鴉片戰爭時期的國際國內歷史背景,設計如下問題來啟發思考:(1)為何這場戰爭叫做鴉片戰爭?(2)鴉片戰爭時大清和英國分別處于怎樣的歷史環境和發展狀態中?(3)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對我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如此提問由淺入深,形式靈活,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分析和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使他們從正確的角度來分析和討論問題,從而增強歷史課堂的實效性。
二、材料呈現精選不力及其應對策略
科技在進步,課堂教學也在發展,于是,歷史教學給大家展示的資料(諸如表格、地圖、視頻、圖片等方式)越來越多。但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網絡等信息常常魚龍混雜,若不進行精選主題,勢必會造成資料不能很好地反應當時的歷史背景或歷史現象,難免會
造成牽強附會、以偏概全現象,說服力度不夠,無法引導學生擷取精華,歸納知識。
曾經有位老師在講解“新中國外交”相關內容的中美關系的發展歷程時,讓學生通過視頻、圖片、新聞廣播等從政治、文化、軍事、體育等各個角度呈現了海量的資料來讓學生解讀。其引導學生閱讀、分析和提煉的歷史探索精神是可取的,但是囿于課時限制,琳瑯滿目的照片、連篇累牘的文字介紹不是將大家引入聽故事看熱
鬧的消極學習狀態,就是讓學生感到厭煩。這樣的盲目材料呈現根本無法給學生留下思考問題的時間,不能真正地提升學生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對課堂時間的浪費。
筆者認為,本課可以選取時事中中美之間的合作與博弈作為材料,充分調動學生探索和學習的興趣,然后再引導學生結合教材理論知識展開激烈的討論,最終讓大家認識到國家的行為都是從維護自己國家的利益出發的,中美的合作與博弈乃國家利益使然。
三、課堂討論組織不力及其應對策略
課堂討論可以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探索歷史問題的主動性,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但在教學實踐中,許多時候因為我們考慮欠周全或備課不充分,課堂討論設置思維不夠開闊呈現粗淺的表層的徒有虛名的課堂程序,根本不能有效提升學生探索歷史、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的討論純屬浪費時間。
有的歷史教師會要求大家閱讀完材料后分成兩組,分別持正
反兩個觀點開始研討和辯論。從研討開始,學生交頭接耳,熙熙攘攘很是熱鬧;辯論階段,雙方也是劍拔弩張,互不相讓。但仔細聽來會發現,許多學生在討論和辯論時根本沒有抓住材料的中心,
或者是你一言我一語各練各的,根本無法碰撞出新穎性結論。最后點評環節老師也只是照本宣科給出了答案,沒有去詳盡地分析和解釋,這樣的討論只流于形式。
筆者認為,針對這樣難度比較大的材料分析題,教師應該先指導學生從哪些角度去分析和討論;點評時,不僅要給出結論,指出兩組中需要改進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大家分析這種題型的思路和方法,讓學生通過學習,分析和解答此類問題,從而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在課堂改革和發展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這就要求我們一線教師必須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和思考。作為一線歷史教師,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和領會新課程先進理念的精髓,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在探索中解決問題,爭取認真做好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徹底消除消極被動的課堂現象,才能很好地提升教學效率,達到教學目標。
(作者單位 重慶市暨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