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思想政治的答題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因細節問題處理不善而導致的結果偏差,且這些細節問題學生自身較難區分、理解,下面列舉了幾種學生常見的細節錯誤以及解決的辦法。
關鍵詞:相似性概念;設問角度;跨板塊知識
細節是那些不起眼的小環節、小事,需要細心去做的事。在思想政治的學習過程中這些小環節、小事有很多,如果沒有細心去做的話,往往會事倍功半。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特別是在思想政治的答題過程中,很多細節的關注與否直接決定我們答題的效
率,所以,作為政治教師“勿以善小而不為”,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就要為學生總結那些易錯的細節,幫助學生找到適合的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那么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哪些細節是他們容易忽視,甚至在答題時出現“張冠李戴”的呢?
一、相似性概念
在思想政治的測試過程中,有些選擇題的選項會是一些相似性的概念,如,經濟生活中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和“支付手段”職能。學生在處理這樣的概念時容易走上“歧路”。如何區分使學生能理解這樣的概念呢?我采用“事例貫穿整合法”,即用一個生活的事例貫穿多個職能的理解。如,“某人買了一套總價50萬的房子,由于手頭資金緊張,首付20萬,余款采用銀行按揭方式每月償還5000元,直至還完。”在這個生活化的事例中,有房子的總價、首付款和每月按揭款,我們可以清楚地告訴學生流通手段的職能一定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首付20萬以后拿到房子,這錢就是在履行流通手段的職能;而按揭的錢需要每月向銀行償還,這個還錢的過程在時間上有明顯的滯后性,所以,從時間發生性的不同我們可以把這兩個相似性的概念予以區分,且這個過程是在一個事例中完成的。類似的問題在今年的江蘇高考中也有體現。試卷第13題的四個選項是公民政治參與的四個途徑,本身具有相似性,另外它們的主體都是公民,所以區分點只能在客體上,同樣運用“事例貫穿整合法”,我們可以這樣舉例:“村民A參加村民會議,討論本村修路問題,在會后又帶回了鄉鎮和縣人大代表的選票,有政府工作人員在發放選票時讓大家隨便填填。他回家后就該工作人員的做法向政府信箱發了電子郵件指出其不對之處,順便又在網上對政府為
人民辦實事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根據這段事例,我們可以通過對這段材料中不同客體的研究,教會學生如何區分這四種不同的方
式。參加村民會議是民主管理,客體是村里的事務;拿選票選人大代表是民主選舉,客體是人大代表;對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意見建議是監督,客體是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為政府工作出謀劃策是民主決策,客體是決策的事項。由于同樣是基于一個材料引導的思考,學生對這些概念的區分度明顯增加,理解度明顯提高。
二、設問角度
很多參加過思想政治測試的學生總感覺得分與所答之間不成比例,卻不知自己的回答總是答非所問。在思想政治的題目中,設問角度的區別首先體現在設問主體的不同上,如,政治生活中,以政府或者共產黨為主體進行的設問,學生在初學時往往會出現“張冠李戴”,對于這個問題我嘗試運用“相關內容主體建構法”來解決,即要讓學生在遇到類似題目的時候,迅速地在腦海中對相關主體的主要內容構建起知識網,如,以政府為主體的框架知識主要有政府的職能、工作宗旨原則、依法行政、接受監督;以共產黨為主體的框架知識主要有黨的性質宗旨、地位、執政方式,在相關的知識體系建立起來以后,再根據題目的設問從體系中從容地挑選所
需內容進行作答。如,今年高考江蘇卷第35題第一問:請選擇一個最恰當的唯物辯證法原理,評析材料中網民的觀點。這個題目的設問角度是最恰當的一個唯物辯證法原理,運用“相關內容主體建構法”,我們需要建構起唯物辯證法的知識結構體系,即聯系觀、發展觀、矛盾觀和辯證否定觀。由于題目中網民的觀點是:微博是健康的現代溝通渠道。即要求我們判斷微博的性質,我們很容易定點到題目的導向是矛盾觀的內容,進而對矛盾觀的內容進行再次的“相關內容主體建構”,即矛盾的概念、基本屬性、普遍性特殊性、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由于是判斷微博的性質,可以確定為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內容,最后結合材料寫出原理和方法論要求,則完整準確地解決了這個問題。運用“相關內容主體建構法”,可以有效地避免學生在回答題目時的“漫無目的”,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三、跨板塊知識
從近幾年江蘇高考的題目來看,跨板塊知識的題目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試卷上,即那些選項的組合中有經濟知識、政治知識或者哲學知識等等,也就是在給出了一個相關問題后,需要我們從多角度進行思考。學生在應答這類題目時往往會“丟三落四”。如,今年高考江蘇卷第29題、32題,這些題目的四個選項組合中有哲學知識、文化知識,意味著對于同一個設問,我們需要從多個角度去思考。鑒于這樣的形勢,我認為我們可以在教學中采取“分組合作探究法”,即在平時的教學中設置具有思考性的問題,然后對這些問題進行分組探究,且每組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最后教師再進行各角度的整合。如,我們學習文化的多樣性和傳播時設置這樣的問題: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亨廷頓提出了“文明沖突論”,他認為世界最大的威脅來自儒教和伊斯蘭教的東方文明,和平的危機來自“文明的沖突”。只有在世界普及基督教文明,才能有世界的和平,也有不少學者提出了“文化全球化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文化隨經濟而動,必然會產生文化全球化,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然后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分組,不同的組從文化、哲學等角度進行不同的思考,答案可以是文化多樣性的意義,可以是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態度,也可以是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等等,教師在他們回答的基礎上加以整合、提煉,從而使學生達到各自關注點的貫通。我認為只要平時認真思考,學生定能在思考中獲得智慧的提升。
總之,對提升思想政治答題能力的研究永無止境,關注細節,是我們提升答題實效的一個關鍵點。作為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就必須是個有心人,在學生的易錯點上多加留意,從而找尋適合的解決辦法。我堅信,我們每一次細節的研究,方法的探尋必將對學生答題能力的提升起著質的變化的作用。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三余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