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正式體育群體是指普通群眾在參與體育活動時,以體育健身為目的自然形成的一種無形的組織。它對體育技能的形成、完善和提高,對學生終身體育鍛煉意識和能力的養成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其對學校體育工作也起到了有益的調節和補充。
關鍵詞:非正式體育群體;自主選擇;自我發展
課余時間學生自發組織的體育活動才是他們充分發揮、自主選擇和自我發展的大舞臺。通過幾年來的深入了解,發現學生課余時間自發組織的體育活動主要有以下兩種形式:(1)課外體育活動完全是由學生(年齡相仿、愛好相同、關系密切等)個人或群體自發組成的。(2)課外體育活動是由以年級或班級為單位自發組織實施的。據此,我們把這種自發性質的體育組織統稱為非正式體育群體。
非正式體育群體項目包括:籃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這些課外體育活動組織形式多樣,深受學生的喜愛。最初由幾名愛好者或某些該方面的特長生自發組織起來,但絕大部分是自發的,不受任何部門管理的松散群體。因此,作為學校主管體育工作的領
導、體育教研組和體育教師要高度重視,深入了解并及時掌握學校非正式體育群體的動向,不斷引導其向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
非正式體育群體在通常情況下總是圍繞著一名或幾名體育特長突出、技能嫻熟的學生,這些學生不僅具備一定的組織和領導才能,而且還被周圍的同學公認為在某些方面是最好的。這些學生得到多數人的認同和信任,具有較強的親和力,因而也具有極強的號召力和影響力。自發體育群體經常與其他學校的不同年級、班級或其他體育興趣小組進行課余體育競賽,成員間的頻繁交流和相互信任,使他們能相互探討一些問題,交換對問題的看法和意見,所以,到了青少年時期,彼此一呼即應,能很快達成共識,這樣就使學生業余體育群體內外的信息交流極為迅速和暢通,且準確無誤。
課外體育活動歷來都是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一項涉及面廣、受益人數多的普及工作,學生在體育課上學到的知識、技能的鞏固提高,終生鍛煉習慣的養成,身體素質的保持等都離不開課外體育活動的促進。因此,如果按照體育課的組織形式由體育教師全權安排課外活動,這樣的組織固然有序,但其活動內容相對單一,形式僵化的弊端也就隨之顯現出來,難以調動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抑制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自發性體育群體的存在和健康發展不僅活動內容、組織形式豐富多彩,同時也帶動了那些不善于參加體育活動的學生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在最近的幾年中,隨著學校體育設施的進一步完善,出現了以網球、乒乓球、羽毛球為學習內容的業余體育群體,使得學校的業余體育群體在數
量、質量和人數上逐年增多,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火爆場面。
由于學校師資、場地、經費等方面的原因,只能配置相應的體育器材,開設一些常規的體育項目,而學校運動隊的承受力有限,不能滿足和吸納更多的學生參加,如何能滿足這些學生的鍛煉興趣呢?因此,通過支持和鼓勵學生自發組織非正式體育群體,就能夠很好地解決上述問題。由于學校的非正式體育群體成員多是一些學校體育運動隊的正式隊員,他們的高水平體育技能的輻射作用一方面促進了非正式體育群體成員技能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
又使得他們成為有威信和受尊重的人。正所謂普及與提高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因此,對學校暫時無力顧及的體育項目,以學生自發形成的非正式體育群體形式出現,既滿足了追趕時尚的需求,又增進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培養了學生終身鍛煉的良好習慣。
自發性的非正式體育群體的存在與發展,對學生體育技能的形成、完善和提高,對學生終身體育鍛煉意識和能力的養成有著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同時也對學校體育工作起到了有益的調節和補充。在學校體育活動中,不論是體育教學還是運動訓練,決不是個體的簡單組合,而是一個整體,需要教師和學生之間相互配合完成,他們具有共同的目標,每個人占據一定的地位,執行各自的任務與職責。通過共同運動,彼此相互信任,在心理上相互影響,促進發展。
總之,非正式體育群體對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等均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作為學校領導、體育教研組和全體教師應當正確認識這種非正式體育群體對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培養的積極作用與影響,使之成為學校體育科研的重要內容。
(作者單位 北京市第十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