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其教育作用頗為顯著,“以榮其國家,以華其祖宗,以教訓其王公大人,下亦崇高其身。”輕視歷史者就是輕視人類文明,忘記歷史者意味著失敗,尊重歷史者能掌控未來。歷史是文明的主宰,是弊習的克星,是進步的源流,是科學的科學。歷史孕育了真理,成就了時空。龔自珍說:“欲知大道,必先為史。”那么作為歷史教師,怎樣提高高中歷史教學的質量呢?
一、鼓勵學生培養創新思維
《慧人慧語》中說“先要求最不同,再要求最完美。”課堂教學亦復如是,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支持學生培養創新思維意識,大力培養學生的歷史綜合能力,處處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時時想到將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潛質緊密地聯系起來。在課堂上,為學生營造的氣氛其樂融融,讓學生感覺到如沐春風。在教學中,把學生的語文、哲學、地理建立聯系,充分調動,不斷激勵學生思維創新。
在教師方面,教師滲入教材之中,對教學內容了如指掌,每一課的學習內容都能夠深入淺出,在每一堂課的教學中,都能夠抓住重點,讓學生多方位、多角度地觀察問題,排除難點。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教師對他們的期望很高,他們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優秀的個體,每一個人都蘊含一種獨特的學習能力,雖然不一定成為歷史學家,但是會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功感,都對前途充滿自信。
二、教學中避免枯燥,利用歷史的特點提起學生對歷史的興趣
《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興趣是人對事物或活動所表現出來的積極、熱情和肯定態度,并由此產生參與、認識和探究的心理傾向。”興趣是學習的巨大動力,是學生主動進行學習和研究的精神力量。如果學生對歷史沒有興趣,課程就有可能成為虛設。那么“趣”從何來?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的興趣是在活動中形成的,也通過活動得到發展。教育家曹理教授也說過這樣一句話:“從孩子中來,到孩子中去,融中有樂,樂中促趣。”“趣樂”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彼此間相“攙扶”著并存。歷史,本身就是趣味遍地,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里,哪里有枯燥,如果學生無動于衷,我們教師就要深刻反省了。我們是否過于重視傳統的師道尊嚴?
這些在新課程背景下是站不住腳的,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才能使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與光彩,而課程標準也指出:教師要勇于從傳統的角色中跳出來,變“教書匠”為“教學設計師”“指導者”“合作伙伴”,為學生的學習創造寬松、融洽的人際環境。
三、學為所用,讓學習成為能力
學習,最終就是化為能力。歷史,“善可為法,惡可為戒”。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教學過程也是師生相互影響的過程。“教”的主體是教師,“學”的主體是學生,只有當師生情感達到和諧一致、親密無間時,這種“雙主”關系的相互轉化才能順理成章,教與學的任務才能很好完成。以教師為主導,就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現為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和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引導。葉圣陶先生曾說:“所謂教師的主導作用,益于關于引導、啟迪,使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知,非謂教師滔滔講說,學生默默聆受。”而以學生為主體貼入微,卻正是指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使學生能夠享有學習的主動權,發揮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獨立性,并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由想學、愛學、學會到會學,并逐漸形成能力。學習了歷史,同時也學會了做人處事,學會了思考,學會了由點及面,學會了觸類旁通。
綜上所述,高中歷史教學,藝術性十足,方法多多,不勝枚舉,難以盡述。教師要提高學生的歷史綜合素養,就要讓學生多讀課本,多看有關歷史書籍,提高閱讀古代史書的能力,提高對歷史學習的興趣,不斷進行教學反思,不斷和同仁探討研究,不斷推陳出新,為歷史教學竭盡全力,為教育事業增磚添瓦,為學生的歷史學習鋪路搭橋。
(作者單位 江蘇省淮安市吳承恩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