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才培養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創先爭優活動是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深化,高校應將創先爭優與人才培養結合起來,通過強化改革創新意識、質量為先意識、精品培育意識和服務育人意識,全面提升教學管理和服務水平。
關鍵詞:創先爭優;人才培養;強化;意識
創先爭優活動是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一種活動形式,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一種實踐形態,是在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
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中,以鄧小平理論和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解決實踐中的具體問題。高等學校的中心工作是人才培養,新時期對人才培養提出了知識+能力+素質的新要求,使得高校不得不放慢發展腳步,重新開始注重內涵建
設,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等等。在高校中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不僅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而且是推動高校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在這一過程中,要特別強化以下幾種意識的養成。
一、改革創新意識
中國的高等教育正處在轉型的關鍵期,以教師傳授為中心正在向以學生學習為中心轉變,教學的過程更突顯教師的創造性和學生的主動性。高校要適應教學改革發展的要求,就必須創新教育教學理念,科學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合理安排教學過程,積極倡導研究性教和學,培養教師和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近一年來教育部陸續出臺了系列文件,旨在推動高等教育走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本科教學工程、2011計劃、《教育部高等教育專題規劃》、高教質量30條等。“卓越工程師”“卓越醫生”“卓越教師”“卓越律師”“卓越農林人才”“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卓越外語人才”等系列卓越計劃開始在各個專業領域研
究實施,目的就是加強高端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
高校要將創先爭優工作與日常教學工作有機融合,把創先爭優內化到黨員的本職工作中,圍繞各階段要求定期開展學習,緊跟高等教育改革趨勢,統一思想,提高修養,密切聯系教學工作實際,定好“創”的目標,并將活動貫穿于教學工作的每個方面、每個環節,以“爭創”不停歇、“優先”無止境的精神,推動高等教育轉型成功。
1.在實踐基礎上,可通過立項研究,有組織、有計劃地深化改革,推進卓越系列、“訂單式”、文學類、理學類、藝術類、教師教育類等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改革與創新計劃的研究,創新教育
教學方法,積極推進以研究型教學和學習為主教學方法的改革。
2.以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為核心,針對目前實踐類課程(主要是實踐環節)組織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開展實踐類課程教學規范化建設研究。立足于發揮現有各專業校外實習實訓基地
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和效益,開展校外實習實訓基地規范化、標準化建設研究,制定運行管理辦法,并根據要求對原有教學實踐基地進行清理和重新認定。
3.開展學生第二課堂活動,增加實踐教學的比重。組織學生在校期間積極參加學術活動、體育活動、文藝活動、社會公益活動以及創新訓練、科技競賽、從業技能證書考試等各種課外活動,拓寬學生視野,提高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全面落實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對實踐教學的要求。
二、質量為先意識
教育發展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質量,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就是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樹立科學的質量
觀,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當前,創和爭的過程已有了創新意識,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還必須貫徹質量為先的意識。
1.高校要緊緊圍繞辦學定位,分別從學校類型、培養層次、學科類型、教育職能、人才規格等方面完善質量標準體系,構建一個多層面、大眾化的教育質量標準,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人”。
2.強化教學工作和教學管理工作的過程管理,組織制訂教學質量標準和教學質量管理標準,構建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通過深入挖掘,層層遴選,全面比較,把師生滿意的先進和優秀評選出來,表彰獎勵積極承擔本科教學任務、銳意改革創新、致力于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師,以及在教學管理工作中革新進取、服務于教學、為提高教學管理質量做出貢獻的人員和集體,進一步增強質量意識,以點帶面,營造創爭氛圍。
3.教育部《關于在高校黨組織和黨員中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的指導意見》要求,搭建平臺,在創先爭優活動中進一步加強師德內涵建設,促進教師全面發展。通過開展“我最喜愛的老師”“師德標兵”“優秀共產黨員”“創先爭優示范標兵”等評選活動,樹立模范典型,充分利用媒體宣傳,學比趕超,發揮示范輻射作用。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廣泛開展講課比賽、完善課堂教學評價,全面提高青年教師的綜合素質。
三、精品培育意識
北京師范大學鐘秉林校長認為高等學校辦學特色的特點是“長期積累、底蘊厚重;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效果顯著、社會共識;相對穩定、與時俱進。”高校要緊密結合社會需求合理定位,在不同層次和領域創一流,爭特色,育精品。
1.“十一五”期間,國家開展了第一期教學質量工程建設,評選出一大批國字號特色專業、精品課程、雙語課程、精品教材、教學團隊、教學名師、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基地、教學成果獎等等,各省、各高校又相應開展省級、校級評審,建立了國家—省市—學校的三級教學質量工程項目。根據教育部、省教育廳有關精神,高校應開展教學質量工程建設推進策略研究,對2006-2010年校級、
省級、國家級第一期立項的所有質量工程項目進行檢查評估,在此基礎上進行清理,實行分類管理,建立培育機制,全面實施培育計劃,全面推進第二期教學質量工程建設,在更高的平臺上,進一步凝練特色,打造精品,再創佳績。
2.積極開展系列教學質量提升工程建設。深化教師教育改革,落實教育部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和教師專業標準,結合學校實際,出臺相關意見,實體化運行教師教育學院,建立卓越教師培養模式和學科教育學師資隊伍。實施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改革計劃,制定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實施意見、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規范、教學基本要求、課程評價實施方案等,推動大學英語的教與學朝個性化和自主學習的方向發展,進一步提高大學英語的教學質量。制定專業綜合改革的實施計劃,包括新一輪課程建設、教材建設、教師教學能力提升計劃、教學團隊建設、實踐教學與創新體系以及平臺建設等內容,以專業類為單位開展重點專業建設工作,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強化辦學特色,全面提升專業建設水平,提高辦學質量。
3.全面推進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調整、優化現有專業結構,形成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符合學校定位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趨勢的專業結構,逐步提高專業內涵建設。
四、服務育人意識
高校要立足于“服務教學、服務教師、服務學生”的基本理念,改革傳統管理模式,進一步改進工作作風,提高服務質量。
1.高校教學管理部門要不斷強化實踐服務宗旨,拓寬服務領域,大力提倡主動服務意識。要自覺地以黨性原則嚴格要求自己,用黨紀國法校規來約束自己,做到清白干事、公正處事,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風,在廉潔自律建設中創先爭優。抓好檢查督導、總結評先,不斷加深認識、理清思路、凝聚共識,激勵廣大黨員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參與活動、抓好活動。
2.在對學院教學管理工作的現狀和存在問題進行調查、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建立教學管理隊伍專業化建設的標準,實施資格準入制度,以教學院長、教學秘書工作規范化建設為切入點開展研究和實踐,編寫教學院長工作手冊、教學秘書工作手冊,完善校院兩級教學管理機制,切實提高服務水平。
3.開展教學服務機制與教務管理系統優化研究。對現行教學管理運行制度和狀態進行調研、分析,梳理出存在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研究工作,提出解決存在問題的對策和具體措施,建立健全教學服務機制。
參考文獻:
[1]陳冬生.“創先爭優”活動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一種實踐形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02).
[2]吳紹芬.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理性思考[J].大學教育科學,2010(02).
[3]張慶華.牢牢把握“四性” 提升創先爭優活動效能[J].政工學刊,2012(02).
[4]柏昌利,周燕來.大眾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質量標準體系[J]. 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通大學教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