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調查,有些學生一方面對物質利益的追求十分重視,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但另一方面卻又不喜歡學習,更談不上刻苦學習了,也就是所謂的“厭學”。
學生厭學主要表現在:注意力分散,上課不認真聽講,提不起精神,作業拖拉,敷衍了事,作業錯誤率上升,學習成績差等,總之,就是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和信心。從理論上講,人們如果不愿干某件事情,就一定是對這件事感到厭倦了。因此,根據學生的種種表現,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心理診斷,學生厭學是典型的心理疲倦反應,即由于持續努力和精神緊張或長時間從事單調的工作引起的不適和厭倦狀態。
學生在教師有組織、有目的地引導下,通過系統學習各學科知識來掌握前人認識的成果,提高能力,發展智力。這種把前人經驗轉化為個人知識的內化過程,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完成的,因而需要較大心智的努力。科學研究表明,任何知識的學習過程都包括一系列復雜的心理活動,知識的理解、鞏固與保持離不開人的感知、記憶、思維及想象等心理活動,而人的知識性又依賴于人的情感、意志、興趣及需要等動機因素。凡是需要心智努力的事,都伴隨著一定的精神緊張,也就容易產生心理疲倦感。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因某些因素造成厭學心理。
因此,要改變學生的厭學情緒,必須從消除這些引起學生厭學心理的不良因素著手。
【案例】
王同學是我教的一名男生,身體微胖,很調皮,無論上課下課廢話較多,但是卻回答不出老師提出的簡單提問。譬如說:文件或文件夾的移動操作是“剪切—粘貼”還是“復制—粘貼”?連這么簡單的問題他也回答不出來。面對各門學科沒有一點興趣,作業經常不做。信息技術課上要么盯著電腦屏幕發呆,要么就趴著睡覺,從來不認真聽講,沒有哪一模塊練習能全部完成。
為了幫助王同學改變學習現狀,我放下老師的架子,主動和王同學交流,取得他的信任,鼓勵他樹立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從而端正學習態度,認真學習。同時,和班主任取得聯系,了解有關王同學的更多信息,并和班主任共同協商,制訂幫助王同學的措施。
起初王同學對我還懷著戒心,態度比較冷漠。一段時間后,他感受到了我的真誠,對我敞開了心扉。原來他父母平時忙于工作,從不管他,讓他覺得生活很無聊,做什么都提不起興趣,所以也不愿學習。我將情況反饋給他的父母,要他們多關心孩子,不要讓孩子缺少關愛。經過一個階段的努力,王同學的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觀。人變得樂觀積極,課堂上也能夠認真聽講、積極思考、積極發言,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案例分析】
幫助學生消除厭學心理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做教師的,平時要多關心厭學學生,聽聽這些厭學學生的心聲,和厭學學生之間建立相互信任、融洽的人際關系是輔導順利進行的基礎。教師必須以坦誠、信任、鼓勵、平等、接納的態度對待學生,并運用人際溝通技巧感染對方,使學生信任和接納自己。
一旦取得了學生的信任,就能進一步深入了解,從而找出學生厭學的真正原因。在此基礎上,和學生一道分析產生厭學心理的具體原因、判斷其發展程度,在和學生充分討論并取得其同意的基礎上,設計出合理的矯治方案。
學生的心理和行為易受環境影響。因此,即使在經過多次輔導,使厭學學生的癥狀有明顯好轉時,教師應繼續不定期跟蹤強化,鞏固輔導成果,以期待徹底矯治心理障礙。
作為新形勢下的教師,我們要清楚我們所面對的也是新時代的學生。我們不僅要求學生在學習上有好的成績,更重要的是要求他們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上好課的同時,還要主動關心學生,讓他們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 江蘇省金壇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