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現有的教師培養模式,對于促進我國教師培養質量的提高和教師教育體制的創新以及整個國家教育事業的進步,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和現實意義。教師培養模式的創新,其根本所在是如何培養出高素質的教師,而不在于確定什么是最佳的培養模式。
關鍵詞:模式;優化;師范性
近年來,我國的師范教育正處在改革與發展的時期。對高師院校的教師培養模式進行專題研究,探討師范高專如何在教師教育新體系中正視自身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危機,克服各種弊端,改革現有的封閉定向型的教師培養模式,對于促進我國教師培養質量的提高和教師教育體制的創新以及整個國家教育事業的進步,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和現實意義。
一、師范高專現有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1.教師培養模式封閉、單一,缺乏靈活性和多樣性
封閉的體系模式形成了師范院校對教師教育行業和地區的壟斷地位,具有傳統的單一與排他性。因此,它形成了師范院校培養人才與社會需求的單一形式的供求關系,嚴重缺乏靈活性與多樣性,削弱了師范院校的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使其對教師的培養與中小學教育脫節,不能敏銳地反映基礎教育的實際需要。
2.教師培養質量上“學術性”與“師范性”雙重滯后
由于教師教育實際上是一種“雙專業”教育,師范院校試圖用與綜合大學相同的教學時間完成兩種專業的教學目標,在這種情況下,用綜合院校的學科專業教育標準來衡量,“學術性”不強顯然是不爭之實。教師專業教育類課程比重偏低,對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也因時間有限而匆匆施予,缺乏系統性、專業性,使師范生同非師范生相比,在教師專業性方面并不具有明顯優勢。
3.課程偏重理論,忽視實踐
師范院校的課程設置幾乎雷同于非師范院校學科專業的課程體系,在教育類課程的開設和實施上偏重理論性課程,偏重知識傳授,忽視實踐性課程和教師職業技能的訓練和提高。目前,我國高師院校開展的主要的實踐性環節是教育實習,與中小學教育實際相結合的許多教育實踐性課程普遍受到忽視。
二、我國高師院校教師培養模式改革的總趨勢
對照我國高等師范院校教師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學習和借鑒國外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經驗,我們認為我國高師院校教師培養模式改革總的趨勢與未來走向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培養模式趨向靈活、多元化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提出:“調整師范學校的層次和布局,鼓勵綜合性高等學校和非師范類高等學校參與培養、培訓中小學教師的工作,探索在有條件的綜合性高等學校中試辦師范學院。”這一決定打破了師范院校教師培養一統天下的局面,確立了我國教師教育體系的開放性。
2.在強調學術性的基礎上,努力突顯師范性
學術性與師范性之爭與教師教育相伴而生。目前,爭論雙方已逐漸達成共識,即師范院校在辦學方向上必須朝著提高和整合學術性和師范性的方向考慮,教師教育既要重視學術性,又要重視師范性。
3.重視課程體系的優化整合,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活動并重
一方面,師范院校應采取諸如深化院校內部管理體制的改革,加強教學團隊建設,引導教師成為“理論+實踐”型的專家等積極有效的措施。另一方面,作為師范院校的教師,要具有虛心向基礎教育學習、向中小學教師學習的胸懷和勇氣,走進中小學課堂,充分了解中小學的實際情況,結合自己的高教理論,提高知識水平和實踐能力。教師平時應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對基礎教育進行調研,同時請中小學優秀教師在不同時間段進入高校,為師范生講示范課,將一線的生動事例以及教育實習中存在的問題帶進來,通過兩方面的努力,拉近學生和教育實踐的距離。
教師培養模式的創新,其根本所在是如何培養出高素質的教師,而不在于確定什么是最佳的培養模式。事實上各種模式都各有優缺點,都有待在實踐中接受檢驗和不斷完善。選擇什么樣的培訓模式必須與學校發展目標的總體定位和學校教師教育培養目標的具體定位相吻合。教育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改革師范院校教師培養模式只是其中一個關鍵性的環節。培養模式的真正實施最終還是要具體體現在培養方案、培養途徑、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方法及整個教育過程的改革上。相信,在我國教育方針的正確指引下,在廣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斷探索和努力下,師范教育必將有突破性的發展。
(作者單位 吉林省通化師范學院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