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牧區初中生不良日常行為習慣的形成原因
1.主觀因素
(1)自尊心的增強和成人感的出現,形成了不正確的價值觀,導致他們常抱怨,甚至批評父母、教師和社會。當父母嚴禁孩子單獨外出自由活動時;當家長批評他們,并把他們與優秀的親戚子女作比較,逼他們用功讀書時,他們對家長不滿。當他們受到老師的當眾批評時,他們會因自尊心受到傷害而感到沒面子,繼而產生逆反情緒,與父母或是教師發生沖突,有的學生竟對父母的責罵訓斥進行反抗。比如某校2002級的扎西,他的父母從小就將他與他的哥哥(某校1997級學生,常考年級第一名,后就讀于省內某大學)比較。隨著年齡的增長,扎西的自尊心增強了。當他的父親當著很多人的面數落他時,他感到沒面子,便與他的父親動手打起來。
(2)自我意識的出現,形成了他們偏激、扭曲的個性。他們因知識、思考能力的局限,對人、事的評價常常是偏激的、不成熟的,常常以自我為中心。比如看到好朋友被人欺侮,他們會挺身而出,打抱不平。卻沒想過誰對誰錯,也沒思考過用其他好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在50名調查對象中,以自我為中心的占34個,愿意幫好朋友打架的占26個。
(3)性意識的覺醒,導致了他們的恐慌和盲目表現,常引發一些超常行為的發生。隨著生理發生的變化,青春期性心理開始萌動,他們內心不安、恐慌,同時他們把過多的精力放在了吸引異性的舉止上。有時,他們為了在異性面前表現自己,常常做些超常行為。
2.客觀因素
(1)家庭因素:
①大多數學生家長文化素質相對較低,沒有正確的教育方法,沒有給子女做好榜樣。有的家長抽煙、喝酒、打牌賭博、行為粗魯、滿口臟話。
②只養不教,重養輕教,重物質,輕思想。在學生品德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最需要關心、幫助和扶持的年齡階段,家長沒有進行正確的教育、管理和幫助,反而認為給孩子掙錢,給他錢花就是愛孩子的家長不在少數。
③缺乏對孩子基本的關心和愛護,并且方法欠缺,無能為力。由于文化知識和教育能力的限制,有的家長在子女的行為和思想出現問題時要么不聞不問,要么方法簡單,不知所措,有時甚至被孩子弄得啞口無言。
(2)學校因素:
①教育評價體制的不足。現在的教育評價,各級主管部門考核教師的是學生考試的成績,社會各界也只關注學校升重點高中的學生有多少。這樣的評價體制,導致老師“重智育,輕德育”,導致老師加班加點地進行課業輔導,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進行心理輔導。
②教育條件落后。農牧區信息閉塞,交通不便,給學生學習造成很大的困難,一些家長和學生認為在鄉村讀書根本就沒有出路,造成學生厭學情緒嚴重,流失大,甚至根本就不讀書。首先,農牧區很多家長和群眾看學校的工作成績,不是看怎樣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提高得怎樣,而是只看學校送走了多少個重點高中生。
③小學教育和初中教育的脫節。小學升初中的“無門檻”造成小學教育質量的大步下滑,“雙差生”的數量有增無減。
(3)社會因素:
①急劇變化的社會帶來的沖擊。近幾年,由于國家教育制度、用人制度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許多學生認為讀書無前途,還不如做生意。
②不良社會媒介的傳播。網絡對學生的不良影響:沉迷于游戲,對信息不篩選一味的吸收;社會“六害”中的“幾乎全民參與”的賭博,嚴重影響到了學生的心理活動,給學生塑造了不良心理行為模式,無意中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
以上幾個方面的內外刺激夾擊著學生自我,再加上一些成人文化對青少年文化的不理解和傷害等多種因素的相互作用,羅織著這些學生的內心豐富而又復雜不良的心理狀態,形成了一張張害人的無形之網,最終導致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養成。
二、農牧區初中生良好日常行為習慣養成的對策
1.探索建立學校班級和學生的考核機制,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農牧區初中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和不良習慣的矯治是復雜的、系統的,又是一個長期性的問題,這里就需要把學生習慣培養的內容細化和實化。在學生養成進行細化、量化考核的良好習慣基礎上,學校對班級的學生良好習慣培養工作進行考核,把它作為班級創建優良班集體的主要內容。
2.充分利用農牧區初中生不良習慣矯治和良好習慣養成的策略機制
(1)科學量化管理策略。即科學地認識學生的習慣結構,把學生的習慣要求分化、細化、量化,從而規范學生的言行舉止。
(2)學科定位策略。學科教師必須在學科教學中,設計對學生習慣養成的教育策略,并貫穿在課堂內外,也就是說,學科教學必須把學生習慣的養成和知識的傳遞、能力的培養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3)小步子策略。對于所有期待的習慣難于一舉實現的,就采取不斷時接近法。如學生的寫字習慣一下子很難達到徹底的改變,那只能先從字跡端正、清楚開始,逐步地要求其美觀、成體。
(4)抓具體、抓經常策略。習慣的養成關鍵是常抓不懈,不要因某些特殊的事情而影響習慣的繼續。如早鍛煉習慣,不能因下雨、考試等而放松要求,其他如打掃衛生、認真作業等都是如此,否則將功虧一簣。在習慣問題上還應抓實、抓具體,學校要精心規劃、具體部署、分步訓練、逐條評查,不經過大量而細致的工作形成習慣,那是空話。
(5)常督促、勤反饋策略。對于學生的各方面習慣的表現應經常督促、評查,及時地批評或表揚。
總之,讓家庭、社會、學校行動起來,還孩子一片蔚藍的天空,還孩子一方蔥綠的田野,還孩子一顆健康的心靈。
(作者單位 四川省甘孜州石渠縣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