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蹲踞式起跑是很多運動員最為常用的起跑方式之一。從很多國內運動員來看,在短跑蹲踞式起跑技術上還存在一定的不足,這就需要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強短跑蹲踞式起跑技術的研究,以使起跑時間控制在最小范圍內,從而加快短跑速度。
關鍵詞:短跑;蹲踞式起跑;動作屈肘;推離地面
起跑是短跑取勝的第一要素。起跑技術直接影響著短跑成績,因此,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起跑在短跑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傳統的短跑蹲踞式起跑技術訓練來看,通常要求運動員在聽到“跑”的口令后,必須“兩手迅速推離地面,兩臂屈肘做有力的前后擺動,同時兩腿迅速蹬離起跑器”,這也是得到大家認可的。兩手在推離地面時會使動作時間延緩一些,從而使運動成績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一、從年齡方面進行分析,比較兩種方式的優劣
筆者在長期的實踐探究中發現,如果將“兩手迅速推離地面”改為“兩臂迅速屈肘,做有力的前后擺動”,這樣能夠使起跑時間有效縮短,使蹬離起跑器效果得到明顯的增強,同時,能夠增強擺動腿的有效性。
1.原方式的弊端
在訓練短跑起跑中,由于運動員大多為13歲到17歲的青少年,他們接受訓練的時間較短,經驗不足,假若要求其按照“兩手迅速推離地面”的方式進行,就很容易出現如下問題。一是手臂動作與腿部的配合不及時,缺乏配合的連貫性和協調性。二是推力太大,致使身體出現過早抬高或啟動延遲。三是不利于人體最佳潛能的發揮,從而影響短跑成績。
2.改進后的優勢
如果采用兩手迅速曲臂的方式,在身體頓時前傾的同時,必然會致使后置腿做出前抬、登伸的動作,使啟動時間得到提升,并且順著身體重心前移姿勢,結合蹬地與擺動相結合的機動原理,有效地將人體的潛力得到最佳的發揮。
二、從生物力學及生理角度入手,凸顯改進策略的優勢
1.從生物力學分析
有人也在疑惑:如果采取迅速屈臂的方式,會因為上身在突然間失去支撐而導致身體向前撲去,同時,下肢必須迅速蹬地,這樣會不會使運動員為了防止跌倒而邁開大步,或是為了防止前翻而費很大的力矩呢?其實,這種擔心完全沒有必要。一是身體的代償性反應能夠確保起跑順利實施,而且,在前撲時,會引起身體作出反射性的反應,迅速做出蹬地及擺動,下肢立即前移,從而保持身體的平衡,這樣,就會增加蹬地的頻率,運動員能夠迅速前移重心,進而使起跑效果得到明顯的提升。這樣可以看出,屈臂后的短暫失衡不僅不會對運動員造成負面影響,反而會提高腿部的蹬地頻率。二是在“預備”后到起跑前的階段中,運動員是抬著頭的,在狀態反射下能夠增加背部肌群的緊張程度,從而達到阻止身體前撲的作用。
2.從生理學分析
采用“推離地面”的動作,肌肉要實現收縮動作,必須經歷先拉長的動作。當大腦接受信號后,手臂效應器接受指揮信號后雖然也能迅速做出“迅速推離地面”的動作,但是,其中的反應動作的間隔時間不可能為零。因為,手沒有離開地面,對腿的起跑動作會產生一定的束縛。此外,雖然推力能夠確保身體保持良好的平衡狀態,但是,卻不能夠有效地使腿部肌群受到刺激而加快動作頻率。
如果采用“迅速屈肘”進行起跑,則能夠明顯地增強起跑效果。當大腦接受信號后,手臂因為軀體壓力的作用而可以順勢屈起,這樣做減少了多余動作,使時間明顯地減縮,而且,能夠很自然地進入擺臂狀態。另外,在突然屈肘而產生的短暫失衡能夠使腿部動作反射性地增強,從而達到提升起跑效果的作用。由此可見,“迅速屈臂”比原來的方式能夠更加有效地縮短起跑時間。
三、從起跑技術分析,改進起跑方式
1.后起跑器抵足板與地面角度減小
李祖健同志研究提出:將后起跑器抵足板的后角從傳統的75~80度減小為60~65度。這一改進使前后起跑器抵足板的角度差距縮小,由原來“預備”時體重大部分落在兩手和兩腿上,轉變為身體重心部分落在兩腿上。由于“預備”時的后腿膝角適當地增大,在無支撐的情況下,膝關節在130度以上時參與活動的屈膝肌群增強,可有效地提高后蹬的力量和速度。
2.起跑時后腳心用力,可有效預防搶跑
在后起跑器抵足板的后角由傳統的75~80度減少為60~65度,“預備”姿勢大部分體重落在兩腿上的同時,我們除加強對兩腳貼緊起跑器抵足板的要求外,還特別強調了后足心要壓緊抵足板,這能有效地控制后腳的穩定性。
總而言之,蹲踞式起跑時短跑中最為重要的起跑方式,在具體的起跑訓練中,我們應該密切關注實際,加強對蹲踞式起跑技術的研究,發現其存在的不足,有針對性地采用相應的“兩臂迅速屈肘,做有力的前后擺動”措施。當然,只要我們不斷地研究,一定還能探尋出更多的新的方式方法。
參考文獻:
[1]張東海.淺析蹲踞式起跑技術[J].少年體育訓練,2004(01).
[2]付明萍.淺談蹲踞式起跑[J].田徑,2007(02).
(作者單位 四川省萬源市萬源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