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萍
(襄樊學院 體育系,湖北 襄樊 441053)
頂點課程是美國大學為臨近畢業的大學生設計的知識拓展課程、成功體驗課程、問題解決課程、角色過渡課程和綜合評價課程[1]。從文獻資料來看,對于體育教育專業頂點課程的設計研究十分匱乏,僅有《陜西教育》2009 年第1 期上刊登的文永芳的《關于構建體育頂點課程模式的思考》和2011 年第3 期《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上刊登的賀新成、周斌的《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開設頂點課程教學研究》兩篇文章。文永芳的文章從體育頂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和評價內容4 個方面,初步構想了一個體育頂點課程結構模式雛形[2];賀新成、周斌的文章對頂點課程進行了教學分類、確定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時數,并設置了課程實施目標、教學實施方法與評價[3]。上述研究為我國體育體育教育專業頂點課程的開設提供了理論和現實依據。但在設計上還存在諸多不足或需要完善的地方。文永芳設計的頂點課程目標零散,教學內容無框架體系,課程評價只提及綜合性,較宏觀,無法具體操作。賀新成、周斌的研究有內容體系,較具體,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在教學分類、內容選擇和方法運用方面與頂點課程的指導思想、課程目標不盡吻合,也未提供評價措施,需要進一步的改進和完善。本研究擬借鑒前人相關研究成果,探討體育教育專業頂點課程性質、教學基本要求、課程內容體系、教學主體、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平臺、學習評價。試圖為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提升學生知識、素質和能力提供有效途徑。
美國對于頂點課程有以下幾種界定。
Wagenaar.T.C.認為,頂點課程是一種終極性課程,是大學生教育生涯的顛峰體驗,在這種體驗中他們被期待整合、拓展、批判和應用本學科領域和跨學科領域所獲得的知識[4]。Durel.R.J.認為,頂點課程是在學生學完一系列課程之后設計的綜合知識的課程,是由在校生轉變為畢業生的“生命禮儀”,是學生回顧以往所學知識,接住現實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展望未來的生活[5]。Heinemann.R.L.認為,頂點課程是大學生從教育到職業的轉折點,既應該為學生提供一個對過去學習的類似閉幕式的總結,又應該為學生提供一些新主題的探索,以幫助他們超越現有知識范圍,達到一個新的境界,從而能夠面對工作世界的挑戰[6]。
根據以上美國學者對于頂點課程內涵的解讀,筆者結合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將本專業頂點課程操作定義為:體育教育專業頂點課程是將學生已掌握的通識課程、專業基礎和核心課程、專業方向課程的理論、方法、技術、技能進行綜合、拓展,以研討班、論文報告、項目、實習、小組合作、技能展示、習作等方式,去體驗、解決和評價現實中的實際問題的一門課程。
課程教學目標是教育主體對課程教學預期的結果。即課程教學目標是國家或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安排的教育內容進程及要求學生達到的程度,是培養目標的分解,是師生行動的依據[7]。課程教學目標的內涵有兩個基本點,一是它是教育主體的一種預期,體現了學校教育是一種有組織、有計劃的活動,盡管并非所有的教學目標都是預設的,但在教學中預設仍然要占有突出的位置。二是這種教育主體的預期蘊含的是一種教育價值。課程教學目標的確定實際上是教育主體的一種價值選擇。
襄樊學院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目標設定為,培養系統地掌握體育教育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工作規律,具有較強的實踐創新能力,能從事體育與健康教學、組織指導課余鍛煉、訓練、競賽工作,并能從事學校和社會體育科學研究、體育管理、社會體育指導、服務地方體育事業的復合型、高素質、應用型體育專業人才。由此,頂點課程教學目標應確定為: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掌握的基本技能,在創設的教學和實踐平臺上,能表現出既定的教學技能、競賽組織技能、健身指導技能、調查分析技能和人際交往技能。
教學主體是指教學活動中的傳道者和學習者。本文教學主體為開放性的多元參與設計。主要強調以校為本,專業教學與實際結合,強調專家、專業教師、市、縣、區體育教研員、健身俱樂部管理人員、教練、社區體育指導員、學生、家長等多方合作交流,專業引領,共享成果,共同發展,為地方服務,為課堂教學服務,促進學生專業成長的多元教學主體運行機制。
根據頂點課程性質和教學目標,按照針對性、綜合性、拓展性、體驗性、開放性、實訓性原則,將課程內容分成四大類。并根據襄樊學院“211”人才培養方案,將該課程集中安排在第7 學期,9 月份,每周10 學時,總學時數為36。

表1 體育教育專業頂點課程內容體系
教學方法是在教學過程中,為實現教學目標,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學習活動所采取的教與學方式的總稱[7]。本研究依據頂點課程教學目標、教材內容特點、學生實際情況、教師條件、場地設施等,選擇以下常用的教學方法。

表2 頂點課程常用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是教師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借助一定的教學條件,指導學生主要通過明確學習目標,借助教學內容和教學媒介,認識客觀世界,并在此基礎之上發展自身的過程。教學過程主要考慮以下因素:
學習需要分析:它主要是解決學什么,想要達到什么目標,目前學生處于什么水平,它是進行教學的前端分析,主要解決必要性和可行性問題。
學習者分析:分析學習者的知識結構、智能水平、情感和意志等特征。
學習內容與學習目標分析:分析知識拓展、成功體驗、問題解決、角色過渡等4 類內容屬于事實、概念、技能、原理,還是解決問題;想要達到讓學生知道、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還是創新等目標。
教學策略分析:教學策略是對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而采用的教學活動程序、方法、形式等總體措施。例如:調查評價課程教學過程流程(見圖1)。

圖1 調查評價類型教學過程流程
教學平臺是指開展教學活動的軟硬件設施的統稱。體育教育專業頂點課程教學平臺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實習實訓基地、城市社區、企事業單位、農村、健身俱樂部、訓練場館、教室、報告廳、網絡、舞臺等場所,教學場所不固定,具有一定的開放性。
學習評價是在課程實施之后對學生所實現的預期目標的程度進行測評。學習評價指標體系是評價目標的具體化,是對評價目標的分解。設計評價指標體系的問題說到底是對評價目標的分類或把評價目標加以具體化、行為化的問題。
根據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結合筆者20 余年的教學實踐,設計出體育教育專業頂點課程學習評價指標參考體系(見表3)。
由于該課程的綜合性、拓展性、教學多元主體性、教學平臺多樣性,因此教學組織與管理復雜。為確保該課程順利實施必須提供以下保障措施:第一,經費保障。聘請專家、校外體育管理人員、教練員來校講學,學生社會調查,項目式教學(才藝展示、技能表演)等,需要經費保障。第二,時間保障。有些課程內容需要集中時間,如素質拓展訓練、社會調查等,需要領導給予重視和協調,需要教師們的支持和配合。第三,該課程開設需要專門負責人拿出課程實施方案細則,以確保課程順利進行。

表3 頂點課程學習評價指標參考體系
[1]葉信治,黃璐.美國大學的頂點課程初探[J].教育考試,2009,(6):64-67.
[2]文永芳.關于構建體育頂點課程模式的思考[J].陜西教育,2009,(1):51.
[3]賀新成,周斌.的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開設頂點課程教學研究[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1,(3):361-363.
[4]Wagenaar T.C.The capstone course[J].Teaching Sociology,1993,(21):209-214.
[5]Durel R.J.The Capstone Course:A Rite of Passage[J].Teaching Sociology,1993,(21):223-225.
[6]Heinemann R.L.The Senior Capstone,Dome or Spire[C].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83rd,Chicago,USA),1997,19-23.
[7]毛振明.體育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8]陳湘文,李旭天.論我國體育課程評價的變革趨勢[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6,22(3):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