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哲雪
【摘要】藝術設計教育是一門對社會經濟具有實用價值的綜合學科,由于藝術設計教育的涉及面較寬,教學的方式和手段迥異,從一定的角度上看,對學科的理論定位和專業的發展有一定的限制。不斷重新認識和改進藝術設計教育體系及其教學方法,能夠起到促進當今的設計教育的發展作用。
【關鍵詞】教育;素質;培養
一、藝術設計教育現有教育形式分析
我國大學開展藝術設計教育20年來,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取得了許多成功的經驗,在提高學生藝術修養,促進大學生知識結構全面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從適應時代發展要求、未來人才的綜合素質需要的角度來分析,我國大學藝術設計教育也還明顯地存在著一些不足。近幾年,藝術設計教育問題在國內外受到廣泛關注,眾多的藝術設計院校都表示正在著力改進藝術設計教育的教學模式,改變以技法教育和理論傳授為主的單一教學方法,并提出藝術設計教育還是一個開發智慧的復雜的系統工程。
二、借鑒優秀教育模式
1.教學方式
合理的藝術教學方式應同其他的文學理論教育有一定的區別,因為它具有相當的社會實用性,不能夠單以理論教學模式進行授課。這樣會造成學生被動聽課,很少主動參與。學生雖然掌握了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但是不能很好的發揮他們的創作能力和設計個性。總之,超越了藝術特有的形式,或是強行賦予藝術本身所不具有的情感內涵,這樣的藝術教育就是一種理論說教了。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在對本專業設計發展史的演變軌跡有深刻認識的同時,也增大了學生的想象空間、創造能力和動手能力。觀察、學習、理解、掌握、實踐、創造聯系為一個整體。
2.學校、社會、市場互動的教育模式
在歐美的藝術院校較科學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能使學生的藝術設計能力在有限的學習時間里得到全面的培養和充分的發揮。除了專業基礎內容之外,其他一些課程大都采用案例教學的方法,讓學生結成研究小組,結合公司,按照教師傳授的基本調研和分析方法、對企業具體的案例展開市場調研、策劃、討論并完善設計方案,得出自己的觀點并最終實施。
3.強化教師的基本素質
教師的素質首先反映在專業的知識和技能上,高等藝術教育不是簡單的操作技能的傳授,在技能的背后蘊藏著深厚的文化積淀,任何藝術設計作品都包涵、吸收了它歷史的東西。具有了這兩方面的才能是把學生培養成具有藝術素養人才的基本條件。其次,要具有其強烈藝術欣賞的趣味和評價藝術的洞察力。最后,還要有教學能力,主要包括教學的組織,教育過程中與學生的溝通能力,這是教育的基本媒介。
三、課程設置的基本原則
藝術設計教育有著不同于其它專業教育的特殊性,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過程,是在教師的指導、啟發下,學生參與藝術實踐進行藝術體驗的過程。
1.夯實基礎教學
20世紀初德國的包豪斯確立了以平面構成、色彩構成和立體構成作為藝術設計教學的基礎課程,教學內容涉及面極廣,包括如:設計繪畫基礎;造型、空間、運動和透視研究;不同材料結合的練習;肌理與質感練習;紙造型、切割練習;錯覺練習等。旨在訓練學生按照事物共同的構成因素及法則來設計創造新的藝術形式;培養學生嚴謹的設計程序與方法,這些是藝術設計的基本能力。
2.強化創新培養
藝術設計教育過程中所能讓學生體會到的大體包括兩個層面,一個是具體表現出來的藝術美感;一個是心理層面的對藝術設計內涵的理解和創造能力的獲得。藝術設計沒有固定的模式,沒有統一的標準,唯有創造性是其真理、個性的張揚是其特征。求新、求異,強調個性化的設計,無論是服裝設計、產品設計、廣告設計、室內設計、還是視覺傳達等等,無一例外。培養學生高質量的新穎創意,創造具有全新的視覺沖擊力的作品是藝術設計教育的根本任務。
3.教學內容多元化
(1)文化性
高等藝術設計教育課程不能僅限于對藝術美的表現和技能的傳授,它還蘊含著深厚的理論知識,是人類文明的積淀和人類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結晶。因此高等藝術設計教育課程要用知識型的藝術傳授方式,豐富學生藝術作品的文化內涵,使學生在豐厚文化底蘊的基礎上表達內心的藝術感受,這種藝術設計蘊含的美才會恒久。
(2)融合性
設計創造的表達因素多種,美術只是其整體知識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理論知識結構除包括必要的專業知識外,同時還包括哲學、社會學、倫理學、心理學、美學以及信息科學等方面的知識。藝術設計教育只有使學生掌握本專業的相關知識同時,廣泛地涉獵相關或相鄰專業的基礎知識,才能使其有源源不斷地設計靈感,設計作品才有更強的藝術感染力。
(3)實踐性
高等藝術設計教育的一個重要專業學習課程是實踐,其重點在于在實踐的過程中,使學生的技能運用到社會實際,專業理論知識得到升華。為達到藝術實踐的教學目的,國內外大部分藝術設計院系施行了藝術設計的工作室制,就是把教室變成各種設計工作的實習制作場地,分成不同的類別進行實驗式學習。現代設計的工作室制,在實踐教學中既需要有專業技能的充分培養,也包括現代高科技術的使用,更重要的是授課形式的轉變帶來的學、用雙收的效果,從而達到學生的設計與社會、市場相接軌的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