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榮
一、新課程標準下作文教學的新理念
1.作文教學本源觀:從理念本源趨向生活本源。為了適應統一考試的特殊需要,傳統作文教學片面而過度地強調“立意”。這樣,“成功”的作文往往多是淪為宣揚理念和翻版,這是作文教學本源上一種可怕的顛倒,葉圣陶先生早就呼喚的“生活充實,才會表白、抒發出真實的深厚的情思來”。生活是作文之本源,先有生活及其體驗,然后才有文字操作,這種回歸生活的作文趨勢,是與新時期以來文學創作界的歷史轉型完全一致的。由此而促進了作文教學的兩大轉折,其一是引導作文題材的實有化。其二是引導作文情思的真誠化。
2.作文教學價值觀:從人文分隔趨向人文合一。新課標指出:“作文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的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這是新課程對人文離合問題的正確解答。作文教學的價值取向一是激勵學生坦誠地展開自己心靈深處的真實思想。二是激勵學生充分抒發從生活中積累起來的真摯感情。三是激勵學生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追求語文課標準所倡導的“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
3.作文教學思維觀:從閉鎖規束趨向多元創新。由于傳統應試作文教學片面追求以文載“道”,自然極大限制了作文個體心靈的自由活動。為改變作文教學中這種庸化思維,新課標也強調了這層意思:“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這種歷史性的進步,對作文教學樹立新思維觀具有深遠的啟迪。首先,鼓勵作文主體在思想內容上趨向創新。其次,鼓勵作文主體的思維形式上趨向發散。
4.作文教學語言觀:從俗語套話趨向個性表達。語文試題的標準化,造成了學生思維的標準化,而學生思維的標準化,又進一步導致其思維外化形式即語言表達的標準化。課程標準呼喚:力求有個性、有創意的表達。所謂“充滿個性的語言”,實際上就是從作文主體和血管深處奔涌出來的生命情思,從其骨髓根部宣泄出來的生之靈泉,只有這樣的語言才粘連著別具一格的氣息、韻味和血性,才是有呼吸、有脈搏的活生生的語言。
舊有的作文訓練模式或其體系至今未曾得到大的突破,技巧理論派仍大行其道。作文教學的現狀并不讓人感到滿意,給人的感覺要么還是走老路,繼續授之以魚,要么就是提一些大而無當、似是而非的概念讓學生云里霧里,不知所云,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文體教學作文訓練模式之下,多年沿用的“開頭點題”,“首尾呼應”,“詳略得當”,“緊扣中心”等等一系列大而無當的概念仍大行其道,究竟這些概念對于學生的作文有什么作用,恐怕很少有老師深思過。其結果是,教了多少年作文,學生只有模糊的作文印象,學生一到臨場就發現,老師平時講的這些概念全用不上,只好搜腸刮肚,湊夠六七百字完事。實際教學中還有體裁訓練、突出能力的訓練、觀察能力訓練、語言思維訓練、分“格”訓練、實用作文訓練、讀寫結合訓練等,不能說這些訓練一無是處,但我認為這種按部就班、機械的訓練并不能讓學生喜歡作文,只會讓學生感到枯燥與乏味,對作文敬而遠之!
2.“指導——作文——批改——講評”的“先收后放”作文教學模式頑固存在,并仍在教學中大面積應用,而這種教學模式存在以下幾個問題:①不符合教學規律,學生喪失學習的主體地位。“先收后放”作文教學中,教師的指導過程代替了學生作文的思維過程,熄滅了學生靈感的火花。②不符合作文規律,學生喪失作文的獨立性與創造性。③不符合心理規律,削弱學生作文的興趣與動機。“先收后放”作文教學中,教師為降低學生作文難度,為學生提供過多現成內容或提綱,大大地削弱了學生的作文樂趣,破壞了學生的作文沖動。
3.表現在考場上,那就是學生的作文因受庖丁解牛的機械訓練,作文幾乎千人一面,沒有自己的特色。參加過中考、高考的作文改卷的老師都有個共識:有個性、有特色、有亮點的作文固然不少,但更多的卻是一批程式化的作文。
三、新課程標準下如何進行作文教學
課程標準關于作文教學寫道:“作文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作文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作文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這應該是作文教學的目標,從發展的觀念看,是在具體的作文教學實踐中去著實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1.讓學生想作文。學生平時作文,絞盡腦汁,希望能得到老師的認可;然而等作文發下來,他們看到的無非是“選材老套”“思路狹窄”語句不流暢“語言平淡”“書寫潦草”等一些令人掃興的套話,讓學生看完就丟,根本不想多看一眼,這又怎能讓學生對作文產生興趣呢?作為老師,如果能從學生作文中竭力去找優點:可以是一篇文章、一個段落、一句話、甚至是一個詞,對學生的作文多加以肯定和鼓勵,就能保護和激發他們的作文積極性。
2.讓學生有話寫。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熱愛生活中的人和事,對生活充滿激情,而命題與題材方面的限制,可能會產生對學生創造力的扼殺。我們應該發現一點,因為這種作文其實是戴著鐐銬跳舞!其實新課標已給作文教學樹好了路標,新課標“實施建議”中的“教學建議·關于作文”部分里寫道:“在作文教學中,應注重培養觀察、思考、表現、評價的能力。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為學生的自主作文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作文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
3.讓學生寫得好。古人作文并沒有我們現在這么多的理論技巧,但我們可以看到五柳先生的高遠恬淡、建安風骨的慷慨悲涼、李白的豪放浪漫、杜甫的沉郁頓挫、宋詞的婉約豪放、明清小說的諷喻鞭撻……怎樣才能讓我們的學生寫出這樣的好文章呢?①新課標主張作文教學從生活出發,要寫自己熟悉的內容,寫自己能駕馭的內容,這樣才能有話寫,才能寫得好。②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教師要高度重視課外閱讀的組織和指導,豐富學生的知識,使課內課外互相促進。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摘背精彩的句段,從我國古代的文化典籍、現代的精品美文、網絡的信手涂鴉中汲取營養。
寫下作文教學點點看法,真誠的希望我們能直面目前作文教學的現狀,真誠地期待著作文教學的春天灑滿每個需要陽光的角落!更是拋磚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