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雁晉
(甘肅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50)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的教學,目前有諸多不足,教學效果普遍令人不滿意。創新思政課教學,要著力于具體教學方式的改進,要著力于教學思路的再定位,要著力于學生和教師并進。本文根據多方面的教學創新需要,著力于創新思政課教學,并提供三方面建議,以求增強思政課的教學效果。
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兩個主體相互作用、相互轉換的活動,其中有3個關鍵:教師、學生、教學活動。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不同,就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教學觀念。一種是突出教師的作用,顯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性。教學活動被看作是教師向學生單方面灌輸的活動,這種教學方法過分強調教師的“灌輸”和學生的“被動接受”,忽視了學生的“主動學習”,很少顧及學生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及創造性。這種教學方式被統稱為“灌輸式教學”,雖說也有其可取之處,但不利于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還有一種教學方式,既重視教師講、學生聽,也重視培養學生的主動性。這種教學方式最大的優點是將教和學兩個主體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主賓雙方相互置換的,教與學兩個主體常常是相對平等的關系。教師注重使用啟發、討論、對話、座談、辯論或輔導的形式展開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使其獨立自主地學習,倡導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和思辨。而教師則是通過自身的知識、人格魅力、道德修養、教學能力,獲得學生的敬重,從而樹立自身的權威形象。這種教學方式經常被稱作“互動式教學”及“開拓式教學”,就是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使所學內容、概念等被學生真正理解、掌握。
思政課教學在實踐運行中應盡快由“灌輸式”向“互動式”轉換,就是要將兩個主體在教學過程中的關系定位為相互促進、相互調動,它強調學生自覺能動地融入到教學過程中來,絕不能將學生視為灌輸知識內容、思想概念的從屬對象。
教學方式的優或劣事關大課堂的教學效果。在大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基于掌控課堂和較好地完成教學計劃的想法,通常多采用以教師為主的授課方式。這種“我說你聽”的授課模式,不易多層次、多渠道、多視角、多方位地展示思政課的特色與內涵。教師要想徹底擺脫“一言堂”的傳統授課方式,創建出教師與學生兩個主體相互作用、相互轉換的新型授課方式,就必須全方位改進教學結構,進行整體創新。
首先,正確使用互動式教學方法,增強思政課教學效果。互動式教學,就是在教與學之間展開對話,經過師生間互相提問或多向問答,彼此間互相交流思想、互換角色,共同探討問題,對思想政治理論中的一些觀點、焦點、疑難點、關注點等做出說明和解答,并結合生活中的實例,解答學生共同關注的現實、理想、生活、道德、人生觀等問題[1]。
其次,正確使用案例式教學方法,增強思政課教學效果。案例式教學方法就是教師在授課中列舉實例,盡可能讓學生多分析和點評。教師可進行引導性、簡潔性總評。這種方式有助于讓學生養成積極思考、勇于發言、善于表達的良好習慣,有助于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同時也形成了開放、平等、民主的良好氛圍。
再次,正確使用多媒體、網絡等現代化教學方法,增強思政課教學效果。如今的學生在掌握現代化多媒體,特別是網絡學習手段的同時,也被現代科技影響著自己的學習方式、生活態度、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甚至影響著他們未來的政治走向、人生觀、價值觀[2]。因此,教師必須及時掌握并利用好網絡等各種現代化教學方法。
最后,還要好好利用實踐教學方式,增強思政課教學效果。利用諸多形式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強化實踐教學,這也是增強思政課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
課堂授課方式很多,本文簡要介紹3種。
(1)授課提問方式。在課堂授課過程中,提問不但是一個教學環節,還是一門藝術。因為它能反映出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個人素養。藝術性的提問能夠指引學生去獲取知識才能,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課堂授課的提問方式只有在具體授課過程中反復實踐、揣摩、總結、提煉,才能取得成功。
課堂授課的提問必須具有思辨性、前瞻性、時效性和密度性。各種各樣的提問方法如啟發法提問、迂回法提問、逆向性提問、舉例法提問、懸念法提問、比較判斷提問、緩答法提問、直接提問等,這些提問方法要交替著運用。提問的方法也可以轉換為情景法、鋪墊法、指導法、關聯法、歸納法、復合法等,教師應結合自己的教學特點、教材的內容要求、學生的實際情況,選取最適合的提問方法并及時轉換[3]。
(2)討論方式。課堂討論的關鍵表現在信息多向傳遞且反饋快,可以調動所有參與者的熱情,課堂討論是最便于展示啟發式特色的教學方式。使用討論進行思政課教學有一定的難度,因而,對教師的要求也相對較高。
課堂討論在教學過程中應全面展現出它的優勢及作用,以便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應細心挑選討論題目,保證討論題目具有針對性和時效性。討論題目應是本課知識的難點、重點和關鍵點,可以挑選目前社會大眾討論的焦點,學生關注的熱點、疑點。
下工夫做好討論的前期工作。教師要全面細致地了解、掌握需討論的問題,多方位、多層次地去把握,充分考慮學生討論時可能提出的想法、觀點和疑問,為正確有效地引導學生做好準備。教師應引導學生預習和討論題目有關的知識資料,讓學生提前準備,做到討論時既全面準確,又有的放矢,這樣才能保證討論的深入、全面、正確[4]。
教師要整體掌控討論氣氛與學生的思維導向。教師應仔細傾聽學生的表述,并從學生不同的發言、觀點中發現問題的集中點,隨時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科學理論進行分析論證,對學生加以引導,教育學生敢于堅持真理,抵制錯誤思想,教導學生經過討論澄清分歧和疑慮,使觀點逐漸統一到正確的認識上來。要當堂總結討論的效果,特別要表揚勇于討論、善于發言,且思想觀點正確的學生。
(3)舉例方式。按照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從特殊到一般的學習步驟,在授課中列舉豐富且有趣味性的案例,通過穿插講解、探討議論、歸類論證,不論是促使學生感悟和掌握理論知識,還是教會學生解決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或者是增強學生理解和判斷問題的能力,都能達到由量變到質變的效果。
認真挑選事例是教學舉例的關鍵。教學舉例的根本在于舉例的真實性,舉例要有吸引力,融思想性、教育性、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所舉案例應與時俱進,不能僅為了課堂氣氛而舉例。有些教師課堂舉例只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看上去好像挺熱鬧,學生聽時也饒有興趣,但這樣的做法并不可取,它會導致思政課庸俗化。如此舉例,學生記住的只是案例本身,忽略了思政課的教育內涵。
教師舉例應力求有新鮮活力,有時代特色,來源于現實社會,為大眾耳熟能詳,津津樂道;應貼近學生的生活與學習,符合他們的心理特征,且容易被學生接受。
[1]羅運民.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科學育人功能的幾點思考[J].貴陽市委黨校學報,2010(3):29-31.
[2]楊紅云.論提高高校思政課多媒體教學效果的具體措施[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09,22(4):112-113.
[3]賈少英.試論優化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設計的幾個著力點[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1):79-81.
[4]馬石迎.精心設計情景辯論,提高思政課教學效果[J].克拉瑪依學刊,2011(4):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