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恩德 彭 豐 馬一丹
就國內目前存在的藝術設計類專業辦學環境大致有兩類:一是以“藝術院?!睘榇淼?、注重外在形式美感的藝術性,以藝術類學科為培養方向的藝術設計類專業;二是“綜合性院?!?,重在結構和空間構成的體與量的技術性、工程性培養方向的藝術設計類專業。它們各有側重,又各自為重。藝術院校和綜合性院校本身各自有其鮮明的辦學特點、辦學背景與歷史沉淀、獨有的運行模式等,如何在藝術院校和綜合性院校辦既有藝術性,又帶有工程性質的學科、專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學科交叉,這本身也是一個課題。
以前單獨進行傳統的藝術設計類專業技法研究以及工程技術類方面研究教育模式研究較多,且高校之間專業近似或趨同現象嚴重,更何況“擴招”大背景對“趨同”專業的嚴峻考驗;為適應市場經濟新環境、新形勢下綜合性院校新開辦的藝術設計類專業“直接借用”藝術院校培養模式的居多,相應教育模式研究甚少,特別是發揮其“綜合性學科專業優勢”方面做得不夠。
1.綜合性院校同藝術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深層次的比較研究與分析,對基礎、專業、實踐、素質以及綜合學習環境各個模塊進行對比與研討?!熬C合性院?!卑l揮其“綜合性學科優勢”,充分利用其結構、空間構成的體與量的技術性、工程性培養優勢資源,以及“工程性設計教育”沉淀下來的優秀的“程序與方法”,并且加強人文藝術素質模塊的內涵建設。
2.學校發展背景是其文化沉淀的基礎,是學校競爭的先天條件。學校創建適合于藝術設計類專業特點、并適合于學校背景的、富有滲透性的專業創新教育體系,要改變“純藝術設計”的只重視“形式語言”、也要改變只重視“工程程序與方法”的現象,并培育與之相關課程教學實踐模式。
①探究藝術設計類專業審美意識的重心,建筑空間轉向時空環境,以人為本。
②藝術設計類專業審美層次的提升,形式美感轉向文化意識,追求藝術風格、文化特色、美學價值和意境創造,從具象到抽象、靜態到動態、直觀到抽象化和符號化的藝術形式。
③強調關系學與整體把握,特別是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與課程群結構中要清晰的體現出來。
④培養充分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調動各種藝術和技術手段解決創造手法。
1.創建合理的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模式
①以課題式教學來代替課程教學模式。即由一個個由易到難的課題,有機地將系統藝術設計類所需的知識、技能,通過教學課題循序漸進并整體植入知識體系,并使其在課題的推進過程當中消化和吸收,藝術的自由性、開放性和設計的程序性、嚴謹性珠聯璧合,實現培養新時期專業創造力的教學目的。
②制定與藝術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相適應的藝術設計類專業課題式教學計劃,編寫講義,制定實踐教學計劃等;整合“階段性所需要的知識點”的鏈接;教學過程中以“課程負責制”統一“同類層次”教學內容、形式、方法等。
③制定與實施同藝術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相適應的實踐基地建設方案。
④用人單位提前介入,同教學單位一起研究“人才培養目標、標準、方法、措施等”,參與“環節建設”,把控“教學質量”。
2.重質量、育特色
①教學質量是生命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高等教育”階段性工作中的首要要求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并“要求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加強實驗室、校內外實習基地、課程教材等基本建設;深化教學改革。全面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嚴格教學管理;健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勵學生刻苦學習,增強誠信意識,養成良好學風?!薄皯眯?、復合型本科教育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發展完善的重要方面,實踐教學作為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環節,對實現應用型、復合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不斷提高對高校教學改革思想的認識與深化,將豐富的、抽象的藝術設計理論放在應用實踐中理解;改變程序式的、介紹式的教材教學實踐模式,改變傳統的所謂“純藝術”、“純技術”教學;同時避免程序式的操作描述,并且采用課題代內容的方式改革實踐,充分利用學校綜合性多學科滲透與相長的優勢。
使藝術設計類專業學生具有大學科思想,且“多能一?!?,這是一個基本目標和方向問題。糾正當前藝術設計類學生對“技能與理論修養”或重或輕的傾向,具有系統的專業知識技能和廣泛的多學科知識積淀,這是培養創造力的基礎。
②教育教學特色是關鍵?!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優化結構辦出特色。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不斷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優化學科專業、類型、層次結構,促進多學科交叉和融合。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
國家對高等教育明確指示 “促進高校辦出特色。建立高校分類體系,實行分類管理。發揮政策指導和資源配置的作用,引導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質化傾向,形成各自的辦學理念和風格,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
建設開放的師資隊伍建設機制,學校、企業事業單位、政府等多維度提供師資培訓機會,打造師德高尚、素質過硬、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采用引進與培養相結合的方式,從進修和評職等多方面為教師創造條件,也要建立“退出機制”。
1.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正確引導、多方監控、全員評價。樹立師德標兵,形成德才并重、為人師表、敬業愛崗的師風,優化育人環境,不斷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水平。
2.堅持人才引進與師資送培相結合原則。引進專業所需的高素質教師;以課程進修、學歷提升、訪問學者等多種形式,積極選派部分老師進行能力提升,充分挖掘現有人才潛力,努力提高師資隊伍水平。
3.建設“雙師型”隊伍。以“三種經歷”(學生工作經歷;工程實踐經歷;課程進修經歷)為導向,鼓勵年輕教師到學生中、生產實踐中、優秀課堂中去完善學習;聘請有從業經驗的企事業一線工程師進課堂,對工程實踐或雙語教學等有突出貢獻的教師給予獎勵。
4.創造良好的評職條件以及“退出機制”。針對教師職稱采取積極引導、幫助、合力解決的辦法,鼓勵其項目申報、科研教改,實際深入的創造良好的評職條件;打通教師編制的“出入口”,對師德師風不好、工作懈怠、主觀不努力的采取先學習改造,實在不行勸其退出,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實效性。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2012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0.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2010,(7).
[3]楊恩德.職業設計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與特色教育探索[J].藝術設計教育展望,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1.
[4]張紅風.淺談綜合性大學藝術設計專業的培養模式創新[J].藝術教育,2008,(6).
[5]楊虹.藝術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