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秀娟
因為特殊的歷史條件和獨特的國際地位,香港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教育制度,相應地,其教師教育也自成一格。經過近百年的努力,特別是最近十幾年的改革與發展,香港教師教育已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優勢。
就教師培養模式來看,世界范圍內目前有三種類型,即定向型、非定向型和混合型的教師教育模式。香港教師職前教育模式是一種高層次、開放性的混合型教師教育模式,即由定向型和非定向型兩種教師教育模式并舉,共同培養基礎教育教師。香港教師的職前教育和培養均由具有頒發學位資格的香港高等教育機構承擔。除香港教育學院定向培養教師之外,政府鼓勵綜合性大學更多參與教師教育工作,如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和香港公開大學等,陸續開設教育學院(系),積極參與培養、培訓中小學教師。這些高等教育機構,無論是從整個學校層面上、還是單獨某個專業學院或學系層面上看,均設置有針對職前教師培養的學位課程和文憑課程。簡單說,就是通過全日制學位課程或一年全日制的學位教師教育文憑課程的培養模式來完成教師的職前培養。綜合性或多科性大學培養學位教師,培養目標靈活多樣,課程設置廣泛機動,硬件設施等條件優越;學生學術水平和學科程度較高,知識面較寬,工作適應性較強,學生來源和職業出路較寬。這種混合型的教師培養模式,不僅使職前教育的培養規格高層次化,也推進了多元化、開放性教師教育體系的逐步形成。開放的教師教育體系為教師教育的發展帶來了生機與活力,既提高了教師隊伍來源的多元化,也提升了教師的整體水平。
目前香港教師職前教育主要提供學士學位課程和教育文憑課程。各教師教育院校開辦的教育學士課程都是四年全日制課程。學生畢業后直接獲得教育學士學位,并具有相應的教師資格,即符合資格在香港擔任教師,無須另外修讀其它頒授教師資格的課程。教育文憑課程是一年全日制課程。要符合入學資格,學生須持有認可的學士學位,而且該學位的學科須與擬選擇的主修科目相關。教育文憑課程培訓大學畢業生成為香港具有資格的教師,讓他們掌握勝任教師所需的知識、技能和態度,以及了解教師專業的責任和義務。另外那些根據自身需要,選擇修讀諸如教育碩士、教育博士等深造課程的學生,在畢業獲得學位和教育文憑后,亦可成為香港教師隊伍中的一份子。各院校在依據自身培訓師資條件基礎上逐漸擴展課程項目,使其日漸豐富多元化,涵蓋多個學習領域,包括英文、中文、數學、常識、科學教育、科技教育、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藝術教育、體育以及通識教育等,更好地滿足了香港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求。
香港教師職前教育課程體系也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需要,結合教師職前教育的特點和教師專業化的發展方向,建立具有前瞻性的課程體系,以利于教師職前教育培養的人才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穩定的專業思想和發展后勁。在課程設置中,加強了教育專業類的課程設置,建立起一個立體化的教育學科群,這個學科群由教育理論課、教育技能課、教育實踐課、教育活動課和隱性教育課等五大部分組成,構成一個全新的教師職前教育課程新體系;同時也注重教育類課程與學科專業課程的有機聯系,逐步培養、形成學生學科教育思想和觀念。如香港教育學院在取得自我評審資格后,設置了一個“教育學士核心課程”。該核心課程分為“學術科目、專業科目與學校體驗、通識教育和輔選科目”四大領域,各有其學分和選科規定。這四類課程互相溝通、互相聯系、互相補充配合,構成了一個有機體。不同的學系、不同課程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為學生設計不同的課業;學生也可以在這個核心課程框架和主修專業的指引下,較有彈性地選修自己需要的科目。
在香港教師職前教育中,為發展學生的教學與反思能力,大學及學院設計了一系列廣泛、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講座、導師個別指導、專題學術討論會、課堂討論、課外自修、實地考察、訪問、實驗室和實際操作等。教育學院還發展了“大班講授、小班導修”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可以既在大班聽專家講座,又可在小班研討,包括討論實踐中發現的問題。
著名教育家古德萊德在一篇學術講演中,生動地描述了大學與中小學校之間互補互益的伙伴關系,“學校若要變革進步,就需要有更好的教師。大學若想培養出更好的教師,就必須將模范中小學作為實踐的場所。”香港的教師教育院校注重與中小學及幼兒園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伙伴關系,使接受教師培訓的學生能夠在真實的實踐情境中體驗、提高。政府規定學生一定要去實習,完成不少于8個禮拜的實習,沒有這個便不能注冊。如香港教育學院注重學生的實習體驗,把實習時間分散在整個培養過程的各個學期;在學習的不同階段,學生都有機會通過“學校體驗”把在師訓課程中所學得的知識、理論和技巧付諸實踐,同時在實踐中建構理論。“學校體驗”形式多樣,主要包括研討會、學校訪問、與學校定向聯系、試教和連續教學實習,目的在于使學生具備實踐經驗,能夠理論聯系實際,使學生在實踐中能逐步有效地行使教師的職責。香港中文大學同樣注重學生的實習體驗,強調老師去看學生實習的時候,要去小學、中學里面聽40分鐘的課程,看學生的教案;并且包括校長在內,都要做實習評估。香港中文大學還在中小學里面聘了名譽教學顧問。在學生實習期間觀察,也給學生打分,并作為教授參考的依據。同時,在學生實習的8個禮拜里面,老師至少會去看4次,教學顧問2次,同時還有校外考試委員,他們會去抽查。
從廣義上說,香港職后教師教育機構不僅包括正規辦學機構,也包括所有提供在職教師專業發展培訓活動的團體或機構。目前,香港提供在職教師培養與培訓的高等學校機構主要包括香港大學教育學院、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香港浸會大學教育系、香港教育學院和香港公開大學等。另還有政府或與政府有密切聯系的教師機構也參與了職后教師教育,例如教育局的專業培訓部和香港教師中心所凝聚的各類教育團體等。
就提供職后教師教育的學校機構而言,它可以說是一塊牌子,兩種功能,三位一體。即同是一所機構,既負責教師的職前教育,又負責教師的職后教育,還兼及教師的入職輔導,集教師的職前培養、入職輔導、職后教育三位于一體。這種混合型的機構設置,避免了機構的重疊設置,有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促進了職前職后培養的一體化。如香港教育學院專責培訓教師,其肩負著香港教師主要培養、培訓任務。目前全港80%受訓幼兒園教師、84%小學教師及30%中學教師,皆為教育學院畢業生。教育學院在提供多項全日制小學及中學教師職前教育課程的同時,從1998學年度開始開設部分時間制教育文憑證書課程;此外,學院還為學前、小學、中學、工業學院及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師提供部分時間制培訓課程,將教師的職前培養和在職教育整合起來,一體化設計與考慮。
香港的教育管理部門、學校和教師本人都非常重視在職教育,目前已形成了一套比較全面的教師進修制度。政府在2002年首次為校內教育工作者訂定正式、有系統的專業發展安排,對象首先是校長。對新入職的校長而言,《校長持續專業發展理念架構》為他們制定上任首兩年的專業發展計劃。至于入職兩年或以上的在職校長,該架構明確他們每年須參加至少50小時的持續專業發展活動,并且在每三年的周期內最少須參加150小時的持續專業發展活動,為教師終身學習樹立良好榜樣。《校長持續專業發展理念架構》在推動教學人員提高專業能力的大道上,向前邁出明確的一步。在教師專業成長方面,政府規定有5年以上教學經歷的教師必須參加教育學院開設的8星期的帶薪進修課程班學習。2003年,師訓會發表《學習的專業,專業的學習—教師專業能力理念架構及教師持續專業發展》文件,建議現任教師3年內完成150小時的進修或教學研習,讓在職教師提高教育理論和技能水平以推動教育改革。
政府不僅提出教師在職教育的整體要求,涉及到具體的方面,亦有明確規定。如為確保中小學所有英文及普通話科教師達到最基本的語文能力要求,語常會對于持有不同資歷的新入職教師則提出了不同的培訓要求,具體而言:1.持有相關語文科目學士學位的新入職語文教師,須在入職后三年內完成主修有關語文科目的學位教師教育文憑或證書課程;2.持有非主修相關語文科目學士學位的新入職語文教師,須在入職后五年內完成主修有關語文科目的學位教師教育文憑或證書課程,以及完成修讀相關語文科目的學位教師(語文學科知識)課程;教師亦可選擇修讀一個主修語文科目的學位課程,以代替修讀學位教師(語文學科知識)課程;3.未持有學士學位的新入職語文教師,須在入職后五年內完成主修相關語文科目的教育學士課程。藉此提高語文教師的整體素質,培養大批優秀的語文教師。
教育改革的關鍵在于教師專業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和建設已成為香港教師在職教育的重點。
首先,為了給香港教師提供一個持續專業發展的方向和參照框架,師訓會于2003年11月發表了題為《學習的專業,專業的學習—教師專業能力理念架構及教師持續專業發展》的文件,將“教師專業能力理念架構”分為四大范疇:教與學、學生發展、學校發展、專業群體關系及服務,涵蓋了一般教師的主要工作和職責,以及在每一個方面的發展層次。師訓會還分別于2006年和2009年發表了《教師持續專業發展中期報告》和《教師持續專業發展第三份報告》,就2003年提出的教師專業能力理念架構和相關政策的認同、實施情況、教師反應等進行調研,并對后續發展提出建議。
其次,根據這一專業發展標準,政府為提升教師隊伍的質素和專業精神,提供了充分的培訓和支援。
對于初入職教師,師訓會接受其下屬的見習教師入職啟導聯合專責小組所提的建議,于2005-06學年在六所學校進行第一期“初職教師入職啟導支持試驗計劃”,其中更輔以一套入職啟導工具。根據試驗計劃所得的研究結果,進一步改善見習期的施行策略和修訂有關入職啟導工具的內容,并于2006-07學年在19所學校進行第二期試驗計劃,并繼續于2007-08學年進行第三期試驗推廣。為配合上述建議,政府還與各師資培訓機構合辦有關的培訓課程,已為大約400所小學及300所中學培訓超過1100名新入職教師,為初職教師提供了專業支持。
對于在職教師,師訓會主張通過系統的學習活動如教師專業發展日、工作坊、講座及研討會和“其他發展模式”(如與校內、校外人士分享教學經驗和心得、同僚觀課、集體備課、在學習小組中分享閱讀心得和教育理念等活動)來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香港教師在職教育傾向于強調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學以致用,提高教育質量。
鑒于校長在實踐優質教育目標上擔當舉足輕重的角色,政府非常關注校長的專業發展,注重提升其專業領導水平。2002年,政府接納《持續發展 以臻卓越—校長持續專業發展咨詢文件》建議,對擬任校長、新入職校長及在職校長因專業上不同階段的需要,而提出不同的持續專業發展需要。并為新入職及在職校長提供適切的專業發展課程和其它專業支持,包括邀請內地及海外著名專家來港舉辦專題講座及工作坊,建立校長網絡和為校長提供專業發展需要分析,以協助校長策劃及進行持續專業發展活動。從2004-05年度開始,政府規定各校必須聘任獲得校長資格認證者,校長資格認證包括接受專業發展需要分析、修畢擬任校長課程,以及妥當地完成專業發展資料冊。
[1]師訓與師資咨詢委員會.學習的專業,專業的學習—教師專業能力理念架構及教師持續專業發展[R].師訓與師資咨詢委員會,2003.
[2]師訓與師資咨詢委員會.學習的專業,專業的學習—教師持續專業發展中期報告[R].師訓與師資咨詢委員會,2006.
[3]師訓與師資咨詢委員會.教師持續專業發展第三份報告[R].師訓與師資咨詢委員會,2009.
[4]香港教育署.持續發展 以臻卓越—校長持續專業發展咨詢文件[R].香港教育署,2002.
[5]教育部師范司.教師專業化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柯森.港澳臺教育改革與發展:異同及其解讀[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