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晨楓
(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外語系,浙江杭州 310000)
2004年,教育部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和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委員會決定舉辦 “全國首屆高職高專實用英語口語大賽”;迄今,這項比賽已經成功舉辦八屆。
高職高專實用英語口語大賽的連續舉辦,在客觀上進一步推動了大學英語的口語教學。但從歷次的比賽中也暴露出了若干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尤其是英語聽說課的教學,更是值得我們去思考。
英語教學不僅需要注重語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且須突出實際應用語言能力的培養;但在目前的英語聽說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英語口語的培養和鍛煉還只是停留在淺層次的情景對話,學生還沒有掌握足以勝任不斷變換的場合和越來越復雜的社會環境的語言能力”①。比如,在口語大賽中的提問環節就嚴重表現出大部分參賽選手的知識面極為狹窄,甚至對于該如何與提問的外籍教師進行打招呼都變得生硬。許多學生只專心于本專業的學習完全忽略了社會、歷史、哲學等學科的知識,不了解時事,不看報紙,不閱讀雜志,不懂得評價當今的社會熱點焦點,不能準確流利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這些都充分暴露出我們日常的英語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值得我們反思;另一方面,應試教育的弊端導致多數學生疲于應付各種英語考試,比如大學英語四級、六級考試,他們拼命尋求理解的標準型和答案的唯一性,從而妨礙了學習在具體情境中廣泛而靈活的遷移,致使學生缺乏獨立自主的思維和判斷能力,從而束縛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逆向思維。
我們目前的聽說課堂常見的情景是:聽——學生聽;說——老師說;讀——老師讀書本或者輔助教學工具,如磁帶、光盤等;寫——老師黑板寫,學生做筆記;譯——講授不明了的時候,老師翻譯出來,學生接受“母語”的講解。實際上,這就是一種 “唯書”和“唯師” 的教學模式,尤其是在聽和說這兩個環節,“交流”的方式基本被忽略,最多就是任務型的教學,老師布置一個話題,學生與學生進行討論,事實上,學生在被動地進行交流,知識被植入學生的腦海里,達不到利用英語的思維去進行語言的組織,大腦無法積極、主動地調動起來。
在現行的英語聽說課堂,出現的大多數依然是中國老師,不可避免地會時不時穿插兩句母語,久而久之,學生在使用英語時難免不會采用慣常的中文思維模式。比如,在臺上演講的演講者通常為了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多使用“I”“We”“Us” 等人稱,以取得與聽眾的情感接觸;但是我們的學生在臺上,往往會延續他們平時一貫的交際思維和講話方式,通篇采用“You”來作為稱呼語,無形中把自己與聽眾隔離開來。
每一屆學生剛跨入大學之初,其英語口語是具有可塑性的,通過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完全可以鍛煉他們的口語。以2010年9月舉行的浙江省第七屆高職高專實用英語口語大賽為例,比賽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要求每位選手在15分鐘以內準備一篇圖表描述,陳述時間為3分鐘;第二部分是就一個主題評委與選手進行一對一的交流,時間也是3分鐘。兩部分內容都注重考查學生的表達能力,能夠展現和凸顯比賽選手的英語水平,脫穎而出者與功敗垂成者之間的差異不僅直接體現了選手英語學習基礎,也間接反映了他們平時接受的英語課堂教學。那么,學生們怎樣才能真正全面提高英語能力。筆者認為,要達到此目的,應當從轉變和改進傳統的英語聽說教學模式,從語言、文化、心理等方面實施全面的口語教學策略。
首當其沖地,必須從糾正語音語調開始。語音是語言最基本的要素,是學習英語的第一關。北京外國語大學的著名教授吳冰曾說過,“語言是有聲的,因此,一開始就要把語音的基礎打好。只有發音正確,別人才能聽懂你的話,同時也便于你自己通過‘聽'來學習新的知識。②” 要把英語學好,就必須從語音入手。語音教學是通過句子,把英語語音中的所有現象,包括音素、拼讀、重音、省音、節奏、弱讀、停頓、聲調、連讀和語調等統一起來進行的學習活動。
其次,應當教授學生生詞處理技巧。在圖表描述環節,通常會出現很多專有名詞,比如,oral medicine,aquaculture等比較生僻難懂的詞匯;很多選手在遇到這些詞匯是往往不知所措,加上評委“故意地”一問,常常不懂如何應答,自然敗下陣來。因此,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應當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處理生詞和積累詞匯的能力。
第三,訓練多種表達方式。評價一個學習者或者選手對英語文字的駕馭能力,可從其使用的多種表達方式來判斷。比如一個簡單的開場白,“這幅圖表表明了……”多數選手會選擇使用 “the picture shows……”, “the graph displays……”,比較優秀的選手則會選擇 “as is shown by the two charts above……”,“it can be seen from the chart significantly that……”等等;從這兒我們不難看出一個學生的功底。
首先是了解語言背景,中文與英文畢竟是兩門完全不同的語言,以中文為母語,想要學好英文,必須了解其一定的背景知識,所謂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比如我們看到這樣的句子“the first person to try tomato”,我們應該如何理解?第一個吃西紅柿的人?為什么是第一個吃西紅柿的人?漢語中有句“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這是同一種人嗎?不了解相關的語言背景,初見這樣的句子,必定會難倒不少學生。因此,即便是在聽說課堂,我們也可以選擇語言背景知識的相關材料,引入課堂,循序漸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語言的背景知識。其次,“注重模仿地道的用語。英語口語水平不僅體現為對課堂要求掌握的基本文字的駕馭,還體現為在熟稔語言背景知識前提下對異國地道用語的了解,比如英語中俚語、俗語等地道表達方式的使用”③。
無論何種語言,都是一項交流工具,語言的目的也是用于溝通和交流;我國由來已久的應試教育,讓很多學生練成了“啞巴英語”。很多選手在臺下侃侃而談,從容淡定,一旦上到講臺,戰戰兢兢,磕磕巴巴,甚至拿紙的手都不由自主地顫抖,足見心理素質的重要。因此,在學習者初學初練時,教師就要教導,不斷鼓勵學生大膽表達,不畏“口出狂言”,不恥下問,不斷鍛煉自己的心理素質,才能在賽場上自由發揮,做到得心應手。除此之外,“在加強心理素質培養的同時,還應注重學生應變能力的培養,比如在比賽中的第二個環節,面對外教的提問,選手的回答不是按部就班,按章背誦,而是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和突發性,更能體現出選手的應變思維能力”④。
在一年級的英語聽說課中,可以單獨設立每周2學時作為語音課,以糾正學生的語音語調,向標準英語靠攏。教學安排課可采取以下三種形式:第一種是英語語音課由一位或者幾位教師專門授課,單獨開設,每周兩學時,以便學生較為系統地學習語音;第二種是將語音課與現行的英語聽說課合二為一,也就是上述的在聽說課中開辟出2學時作為語音課,這樣有利于課程的整體性,學生的目標也會比較明確;第三種是由精讀課老師兼帶語音學理論課程,讓學生首先系統掌握理論知識,這樣可以遵循“由理論到實踐”的規律。
大賽要求圖表描述,參賽者抽取一幅表現某一情景的圖畫、圖表、廣告等,根據給出的說明進行口頭陳述,現場描述和情景交流:參賽者抽取一幅表現某一情景的圖畫、廣告等,根據給出的說明進行口頭陳述,然后由一位主試官根據參賽者抽取的內容和剛才的陳述進行一對一的現場交談;這些內容紛繁蕪雜,范圍很廣,要求學生具備較廣的知識面,因此我們在選擇閱讀的教材時,除了選取實用的閱讀教材外,我們還有適當補充英語報紙、英語雜志、英語電影、英文歌曲等多種資料,自編講義,將豐富多彩的內容帶進課堂。
“高職高專實用英語口語大賽要求學生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實際上,用英語表達的過程就是進行漢譯英的翻譯過程,這個過程中會有很多錯誤,我們應當盡力避免這樣或者那樣的錯誤,以求語言的準確性”⑤。此外,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要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就既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自覺地,主動地開展學習。
英語聽說課作為一門基礎的專業課,主要針對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在此基礎上,還應相應地開設比如商務英語、文秘英語、英美文化等課程加以輔佐,這樣學生在掌握基本的語言表達技巧之后,也能學習其他專業知識,并且可以運用已經掌握的語言技巧去描述、講述、講解、演講所學到的相關專業知識,做到融會貫通,學以致用。
在公共場合的儀表體態、言談舉止,反映一個人的內在素質和修養。比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交際與表演的競爭。因此,課堂教學中掌握交際禮儀知識與技能至關重要。一個人從里到外表現出來的風度并不是一天兩天訓練出來的,必須通過日常生活的灌輸,多次模擬訓練,舉手投足才會顯示出自己的修養。
根據目前國內外專家學者的研究,英語演講教學模式就是在授課中引入演講這一手段,旨在幫助學生糾正語音,培養語感,提高語言能力。通過聽講和課堂演練,學習或掌握以下7方面的知識和技能⑥:(1)英語音際關系的處理方法;(2)英語演講的基本知識;(3)英語演講者的基本素質;(4)英語演講的基本訓練方法;(6)告知解說類演講、說理勸導類演講、特殊場合類演講的謀篇規則,尤其是英語演講的開場白技巧和收尾技巧;(7)著名英語演講的分析和欣賞方法。
把高職高專實用英語口語大賽的要求融于英語聽說課堂,一方面可以很好地貫徹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的目標,達到人才培養規格的基本目的;另一方面,把高職高專實用英語口語大賽的要求融于英語聽說課堂是非常有必要的,利于促進構建 “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的人才培養模式和理論實踐教學體系;利于構建 “雙師型”師資隊伍,有利于構建新的英語聽說課程教學方式、方法和理念;利于導向英語口語考試考核方式的轉變;利于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熱情。
注釋:
①Goffman E.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M].Garden City,New York:Doubleday,1959,144-145.
②Hofstede G.Cultures andOrganizations:Software of the Mind[M].New York:McGraw Hill,1997,215.
③Krashen,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1982.
④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⑤左煥琪.外語教育展望 [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⑥黃和斌等著.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