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慧琴
(鄭州旅游職業學院,河南鄭州 450009)
高職旅游英語在國內入境游游客逐日遞增的情況下,教學模式的陳舊愈發凸顯。目前,多數院校旅游英語教學以及以學科為體系,在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選取、及考核方法等方面嚴重與實際脫節,語言知識和技能不能與涉外酒店工作崗位技能要求相結合,重理論、輕實踐,教學項目和工作任務未能統一,產出的人才需要經過較長期的培訓才能完全上崗,這一現狀與目前高職教育改革的精神是相悖的。
根據教育部關于職業教育改革的要求,旅游英語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的涉外旅游服務人才,這樣的人才不僅具有較高的人文修養和知識水平,而且還要具有較高的職業能力,能夠在畢業之后以最短的時間投入工作,實現學習和工作的零對接。這就要求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能夠做到知識和技能合一,理論和實踐合一,改革后的教學模式能夠為學生創造機會“在做中學在學中做”。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社會情境下,借助學習過程中其他協作者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 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屬性。(溫彭年,2002)這四大要素在對新教學模式的重建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目前已開發出的、比較成熟的教學方法如支架式教學(Scaffolding Instruction)、拋錨式教學(Anchored Instruction)、隨機進入教學(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等均強調情境設計、協作學習、意義構建等的重要性。
由此可見,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開發的教學模式,具有以知識和能力的自主構建為主要目標、以學習情境的設計開發為基礎、以協作式教學為主要手段的側重效果評價的教學趨向。而這一趨向和目前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吻合的。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 (教高 [2006]16)指出要“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融“教、學、做”為一體,強化學生能力的培養。”“要重視學生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筆者將以旅游英語專業英語導游實務課程為例,對該課程以下方面進行嘗試改革:
在課程教學模式設計中,堅持四個統一,即工作過程和學習過程的統一、教學與實訓的統一、教學與考核的統一、考核與改革的統一。旅游英語課程組與企業專家對市場和企業崗位進行調研,制定職業能力分析表,并據此設置工作項目和子項目,以項目為導向設置教學任務,并對任務的實施進行測評,測評的結果成為教學改革的依據,通過這六個步驟,改革和教學相輔相成,以工作項目為基本單元,完成對旅游英語教學模式的不斷改進。
旅游英語旨在培養學生運用英語帶團、景點講解、事故處理等實際的工作能力,旅游英語教學團隊首先經調研在充分了解市場需求、崗位工作技能的基礎上,設置涉外旅游服務人員的職業能力分析表,并將將業務知識和實務技能分解為9個工作項目及若干個子項目,其次,教師根據學情分析和這些子項目所需求的語言能力、工作技能、交際技能來設置語言任務、技能任務、素質培養任務,這三方面的任務設置既符合市場所需,有契合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學習習慣。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教學活動要注重情境的設置和協作教學方法的開發以便于學生能動性的激發,教師作為學習任務的設計者;學習環境的創設者;學習過程的參與者和觀察者;及學習效果的評判者。(關宏,2008),在設置教學任務、執行任務、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要利用協作原則,開發仿真的社會環境,讓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自主完成對知識和技能的構建。
同時,教師作為任務完成的監督者對任務的設置、執行和完成情況要形成系統的評價和考核機制,能夠形成固定的模式和方法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形成性的評估,對學生語言交際能力、涉外旅游服務能力利用期末考試和口試進行考核。評估結果和考核的成績將作為教學模式改革的第一手資料,能夠做到教、學、做、考、改合一,互相促進。
校內課堂主要完成對學生知識的構建和技能的培養兩部分任務,根據建構主義理論,教師在對教學內容展示的時候,要積極利用交際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情景教學法、協作教學法等方法,這些方法既有利于開發社會環境,又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和協作能力,能夠讓學生在與團體成員的交往中習得知識和技能;其次,教學內容展示的過程要“工作模塊系統化”,遵循科學、系統的原則,根據職業能力分析表,兼顧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工作項目的系統性,能夠以項目分解的次序有先后地完成學習任務,完成工作情境向學習情境的轉換。最后,教學內容展示過程中,理論實踐兼顧,比例協調,能夠正確處理理論和實踐的關系,在不同任務的設置時均做到可學、可練、可做,但不同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的設置時靈活增減知識教授和技能訓練的比例。
實訓環節主要在校內模擬實訓室,旅游景點,分三步走:一,校內實訓;二,周末和假期見習;三,第三學年校外頂崗實習。本項實踐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真實的社會情景和工作場景,目的在于讓學生自主構建涉外旅游的知識和技能,通過實訓活動,學生了解涉外旅游工作的各項流程、項目和子項目,真實地應用英語完成各個工作步驟,使其初步具備運用英語完成接團服務、景點講解服務、食宿安排服務、帶團購物服務等能力。
(1)校內實訓
校內實訓是旅游英語實踐教學的中心環節,是實踐教學完成的主要形式,目的在于鞏固學生的英語知識和專業知識;在于提升學生的英語技能和涉外旅游各項工作技能;在于培養開發學生的職業素養和服務意識,使學生在校內初步適應角色的轉變。主要在校內3D導游情景模擬室、校內實習酒店、模擬實驗室、校企合辦旅行社等完成,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所學的理論知識在一種仿真的工作情境中,在小組成員的協作下完成涉外旅游服務各個崗位的工作技能,實現學習情境向工作情境的轉換,以完成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2)景區見習
景區見習是在教學過程中為完成某些教學任務,學生在利用周末、寒暑假及節假日到景點見習、觀摩、仿真實訓,自主在相關崗位對所學的英語知識、專業知識以及技能進行實踐。由合作企業提供場地,由英語教師和酒店專業教師帶隊,由企業專家監督,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批次進行仿真實訓,學生在各個崗位被要求用英語完成工作流程,其表現被現場打分,分數作為平時考核的一部分。
(3)頂崗實習
第三學年學生深入實際工作崗位帶薪頂崗實習,學生在旅行社跟團實習,了解掌握制定計劃、歡迎接待、訂餐住宿、景點講解、突發事件處理等各項工作的流程和技巧。學生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完成真實的工作行為,不僅訓練了相應的工作技能,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職業道德和服務意識,逐漸在職業能力和心理素質兩方面完成向職業工作者的轉變。
本課程采用校內考核和校外考核合一,形成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合一的方式對學生的表現、教學效果進行科學的檢驗。其中平時考核主要側重于對學生課堂表現、知識運用能力的考評,占到50%;期末考核主要側重對學生英語知識、英語聽說技能的考評,占到50%。但是對教學效果的測評還延伸到校外實習,實習成績由帶隊老師和企業共同評價,共計100分。在學生實習期間,帶隊老師評價和企業評價共同考核實習學生的表現。企業方和實習生對課程的意見反饋連同三方面的考核結果,一同作為本課程組實施改革的重要依據,真正做到教學、做、考、改合一,實現旅游英語教學的不斷改進。
綜上,在建構主義視角下,旅游英語課程的整個教學活動以‘情境的實現'和‘自主構建'為關鍵,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展前對內容和方法的選取以工作情境為出發點,以實際工作流程為主線;在課堂組織過程中兼顧理論和實踐教學,既注重英語知識、旅游專業知識的習得,又注重交際和協作教學的應用,從而使學生在課堂訓練的過程中訓練技能;在實訓環節,逐步深入‘情境'的程度,加重‘自主構建'力度,從而達到對能力的訓練和職業意識的培養的目的。最后,考核方式的改革,體現‘做中學學中做'的精神,注重對學生平時表現和參與的考核力度,注重形成性評價在考核成績的比例,從而形成更為科學而系統的教學反饋,以此推動旅游英語教學的不斷改進。
[1]趙志群.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一休化課程開發指南[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5-11).
[2]關宏.探析建構主義教學觀視閾下的教師角色[J].繼續教育研究,2008,(55):11.
[4]溫彭年,賈國英.建構主義理論與教學改革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綜述[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5):17-22.
[5]楊紅.旅游英語教學探析 [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