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曦
【摘 要】本文著眼于現階段水利工程建設中的研究熱點,堤防防護,結合渭河流域實際情況,首先簡要從水溫、氣候以及地貌這三個方面入手,分析了渭河流域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礎之上,研究了適用于渭河流域的堤防防護新技術,旨在于引起各方工作人員的特別關注與重視,更好的保障堤防工程運行有效與可靠。
【關鍵詞】渭河;流域;堤防;防護;技術
堤防屬于防洪水利工程體系中的一大關鍵表現形式,其最為主要的目的在于實現對流域覆蓋面積內耕地、城鎮以及社會大眾人身、財產安全的有效保障。渭河流域流經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陜西省,全長818km,最終注入黃河。全流域范圍內,特別是中游及下游段,含沙量巨大,潛在流域性大洪水的安全隱患,為此,做好這一流域內的堤防防護技術至關重要。本文試對其作詳細分析與說明。
一、渭河流域基本特征分析
渭河發源于我國甘肅省渭源縣鳥鼠山內,流域覆蓋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陜西省,并于陜西省潼關縣港口鎮與黃河匯流,干流全長為818km。以渭河為界,可將渭河所覆蓋流域分為兩部分:一為渭河以東,多屬于關中平原;二為渭河以西,多屬于黃土丘陵。據最新資料數據顯示:整個渭河流域的覆蓋面積達到13.43萬km2,受到降雨集中以及水土流失問題嚴重的因素影響,渭河流域含砂量較大。首先,從渭河流域水文情況的角度上來說,整個流域覆蓋面積內的地貌特征比較復雜,既涉及到平原、丘陵,同時也存在山脈、高原?,F階段,多將渭河流域劃分為上游、中游、下游三個區域。其中,渭源縣至寶雞峽一段為上游,全長430km,河道狹窄,水流急;寶雞峽至陜西省咸陽市鐵橋一段為中游,全長177km,水流分散、沙洲密布;鐵橋至潼關縣港口鎮一段為下游,全長211km,河道曲折、泥沙淤積。其次,從渭河流域氣候情況的角度上來說,整個流域覆蓋面積內的氣候特征均屬于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溫度在6℃~12℃范圍內,年度降雨集中在六月份至九月份,總降水量在500mm~800mm范圍內,頻繁出現春/伏旱。再次,從渭河流域地貌情況的角度上來說,整個流域覆蓋面積內的絕大部分均屬于身后黃土覆蓋層,其顯著特征在于:土壤結構中碳酸鈣含量豐富,空隙多,土質疏松、潛在較大的水蝕安全隱患。
二、堤防防護技術及其應用分析
分洪技術的應用可實現對河道水位的有效控制與降低,能夠在爆發流流域性大洪水災害的情況下,實現對潛在安全隱患的合理控制與消除,但并非能夠保障不對流域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產生影響。為此,筆者建議在堤防的建設完善過程當中,引入過水分洪堤防的基本思路,在保障堤防安全以及蓄滯洪區人民群眾生命與財產安全的基礎之上,達到控制并降低周邊地區經濟發展損失的目的。那么,什么是過水分洪堤呢?簡單來說,其實質將低洼地段或者是滯洪區內的長堤(所改建長堤必須滿足兩個基本條件:一是長堤至少需要達到100m以上的高度;二是長堤在堤頂高度方面需要較同類堤防堤頂高度更低)改建成為以土工膜為主要材料的水土堤。在過水分洪堤當中,下游斷面需要采取土工布覆蓋的形式對其進行防護,防止因太陽光持續照射而可能導致的建設材料老化問題。與此同時,相對于整個過水分洪堤而言,分流口兩側位置需要保護裹頭,其目的在于防止在堤防工程分洪作業的過程當中,大量且高速水流沖刷對分流口兩側裹頭產生破壞性影響。此項技術最為顯著的特點與優勢在于:首先,由于該堤防工程的長度以及高度參數的確定體現了整個流域防洪設計標準并加以確定,從而能夠將分洪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其次,由于該堤防工程過水面位置加以了土工布保護,從而提高了過水面位置的抗沖擊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流域性大洪水后期的修復工作,提高了整個堤防工程運行的經濟性。不僅如此,考慮到渭河流域傳統意義上的堤防防護工作大多表現為剛性結構形式,無法實現水體與土體之間的有效交換,從而大大降低了水體的自我潔凈能力。為此,可通過引入格賓網箱的方式,將10%熱鍍鋁鋅低碳鋼絲編制成為格網片形式,通過裁剪、拼裝的方式,形成格網箱體,填充材料之后用于堤防防護。其優勢在于:有著良好的親水性特征,能夠發揮對流域覆蓋區域植被的有效綠化。
通過本文以上分析需要認識到:流域防洪能力的提高事關重大,需要從堤防防護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方面入手,結合流域特征,做出相應的選擇??偠灾疚尼槍τ嘘P渭河流域堤防防護技術所涉及到的相關問題做出了簡要分析與說明,希望能夠引起同行工作人員的關注與重視,作為借鑒,更好的開展工作。
參 考 文 獻
[1]趙宇坤,劉漢東,李慶安等.洪水浸泡和水位驟降情況下黃河下游堤防堤岸穩定性分析[J].巖土力學.2011:32(5):1495~1499
[2]陳育民,仉文崗,劉漢龍等.堤防地震液化數值模擬及動力反應分析[J].解放軍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2(3):239~244
[3]杜祥,楊慧珠,張世恭等.無反射波動方程模擬堤防復雜構造的波傳問題[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42(8):1098~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