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興榮
現階段的教育教學雖然已經改革多年,但是在教學中,尤其是初中數學教學中仍然存在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致使一些初中學生喪失了對初中數學的學習興趣,認為初中數學枯燥難懂,不易學會。而且,初中生相比小學生獨立性增強,自制力較強,學習相對主動,并且心理在某種程度上帶有一定的閉鎖性,如不愿意與家長、教師交流自己的想法。在課堂上初中生少了爭先恐后回答問題的場面,很多學生不愿意或者不敢在課堂上表達觀點,有時候教師不得不自問自答。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提高課堂45分鐘的學習效率,盡量在有限的時間里,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效率,建立高效課堂,是我們初中數學教師應該認真考慮的問題。針對于此,我認為應對以下幾個問題進行反思。
一、教師要轉變觀念,提高自身素質和意識
課程不是靜態的封閉的文本。教師不是課程的被動實施者,而應該和學生一起成為課程的積極開發者和主體。“帶著知識走近學生,走近課堂”,不過是“授人以魚”,需要的是教師高超的教學技能與技巧;“帶著智慧走近學生,走近課堂”,才是“授人以漁”,需要教師的自主與創造。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生長氣息。沒有教師素質的提升,就很難有教育質量的提高;沒有教師的主動發展,就很難有學生的主動發展;沒有教師的教育創造,就很難有學生的創造精神。教師不僅是職業、事業,更是生命的歷程;不僅是付出、奉獻,同時也是在獲取:獲取自身的成長,成功的愉悅,生命的價值,人生的快樂。我們教師不能再做賣力的“演員”,學生再做無奈的“觀眾”,我們要做展示知識的“導演”,讓學生成為學習知識的“演員”,并且要讓每個演員都快樂地演好自己的角色。
二、創設良好情境讓學生變得樂于學習
高效課堂就是教師應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指定的教學目標。課堂教學應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學生的差異性,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要實現這一目標,前提是教師必須創設一個言論自由、和諧適宜的開放式課堂環境。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思維的真實狀態便于教師及時采取對策。教師要從學生智慧的閃光點中采集創造性思維的精華,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做到教學相長、師生雙贏。教師還可以從實際生活出發,引入數學教學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有效的課堂提問
課堂提問是教師教學的重要手段和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提問不能太難,也不能太簡單。在實際教學中提問得當,才能吸引學生。因此,要提高教學的高效性,保證教學質量和效果,教師必須重視提問的方法和技巧。教師課前必須認真備課,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圍繞教材的重點、難點,設計出既有思考價值而又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問題。以下是提問應遵守的一些原則和注意的問題:
1.提問要有目的性。在有限的時間里,抓住重點,突出要害,才能做到牽一發而動全身。
2.提問要有啟發性。強調教師要引導、鼓勵、啟發學生,啟發性提問能幫助學生打開思路,發展創造性思維,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能力。
3.提問要有層次性、系統性。教師要按教材和學生認識發展的順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遠及近、由簡到繁的設計問題,先提問認知理解性問題,分析綜合性問題次之,創造評價性問題在后。也可以簡單地說先了解是什么的問題,然后再探究為什么的問題,最后分析怎樣做的問題。
4.提問要難易適度。教學問題必須難易適度。
5.提問要面向全體。課堂提問要注意輻射面,既抓住點又顧及面;既要讓成績好的學生發言,又要讓成績一般的、差的學生發言,以點代面,充分調動各類學生思考的積極性。
四、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課程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徑,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最主要的依據,是集中體現和反應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載體,因此,課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以往,系統的知識幾乎成為“課程”的代名詞。“課程即教學的科目”“課程是教學內容和進展的總和”等是人們普遍認同的觀點。這種課程最大的弊端是:教師向學生展示的知識具有嚴格的確定性和簡約性,這與以不確定性和復雜性為特征的學生真實的生活世界不匹配,教育、課程遠離學生的實際生活。這種對書本知識的熱衷追求使學生的學習負擔和厭學情緒不斷加重,學生為考試而學、教師為考試而教,產生了所謂的“應試教育”。新課程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與技能,不再單純以學科為中心組織教學內容,不再刻意追求學科體系的嚴密性、完整性、邏輯性,注重與學生的經驗結合在一起,使新知識、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學生現實生活的基礎上,切實反映學生生活經驗,努力體現時代特點。此外,新課程還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切實地做到促進學生的發展。
五、實施立足于過程的形成性評價
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在綜合評價的基礎上,更關注個體的進步和多方面的發展潛能,強調建立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重視評價的激勵與改進功能,淡化原有的甄別與選拔的功能,關注學生,教師學校和課程發展中的需要,突出評價的激勵和調控的功能,激發學生、教師、學校、課程的內在發展動力,促進其不斷進步,實現自身價值。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教師應該根據初中生的認知水平,恰當地整合教材,適當地創設問題情境,提高學生在課堂45分鐘的學習效率,提高教學質量,實現高效課堂。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