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日娟
“同課異構”是較為普遍的一種教研現象,基層教研中經常采用這種形式。這是因為課堂教學中的“異構”現象是普遍存在的,教師基于不同的教學積累、不同的教學年段,在不同的課堂里,面對不同的教學對象,勢必在教學內容或形式上進行“異構”。
下面談談于琳琳老師和王晶老師“同課異構”《狐假虎威》。
第一,教學目標的設定各有側重
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處于核心位置,它決定著教學行為,不僅是教學的出發點而且是教學的歸屬,同時還是教學評價的依據,教學目標是否切實可行直接影響教學活動的實施。
于琳琳老師教學目標的著眼點放在了詞語教學上,通過聚焦詞語落實了學段目標,《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于老師抓住了這一訓練重點,通過這些有特點的詞語,訓練學生的思維、表達和應用,使學生能夠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
王晶老師制訂的學習目標則是理解“狐假虎威”的含義,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必須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組織學生進行觀察、想象、聯想、記憶、分析、歸納、比較、質疑等思維訓練。”王老師帶領孩子們抓住“狡猾”一詞反復讀文,引發思考,最后讀懂了課文,明白了“狐假虎威”的含義。讀書,就應該這樣邊讀邊想。
第二,詞語教學的方法靈活多樣
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就是字、詞、句的教學,學習過程中要教會孩子聯系課文和生活了解詞語的含義,積累下來,并學以致用。
如何正確引導學生積累詞語、運用詞語?如何能讓詞語在學生的意識里鮮活起來?我想,于老師的《狐假虎威》這一課可以作為很好的范例。課文中的詞語是經過作者精心挑選、反復推敲的,不僅生動,而且折射出強烈的感情色彩。據此,在教學中,于老師不是簡單的以詞解詞,而是根據課文的特點,敏感地捕捉到了“狡猾” “猶豫不決” “神氣活現” “搖頭擺尾” “半信半疑” “東張西望”6個詞語,對這些詞語進行不同方法的積累和運用。比如,于老師在引導學生理解“狡猾”這個詞語的時候,并沒有進行理論化的說教式講解,也沒有讓學生借助工具書尋找抽象化的闡述,而是聯系生活中的詞語運用和學生展開互動,“老師說,你是狡猾的小昊,你愿意嗎?”看似淺顯,實則用意深刻,引導學生說出“狡猾的狐貍” “狡猾的敵人” “狡猾的小偷”等等,進而結合文中具體的語句充分理解詞意。而在理解“猶豫不決”時,則是結合上下文的語境來進行,教師引導學生讀文中語句后,總結“不大相信,又不敢不信,這就是猶豫不決”,使學生得到一個清晰的印象,達到深刻的理解。對于其他詞語,主要是借助圖片、想象等手段,讓詞語回歸語境,不僅理解詞意,更明確了文章的內容、感知了文章的情感。
王晶老師的方法則有不同,她把本文的詞語進行了分類,初讀課文后,教師給出兩組詞語,引導學生邊讀詞語邊思考:這兩組詞語分別是描寫誰的?然后抓住“狡猾”“猶豫不決”訓練學生的思維和表達,通過提出“文中哪些詞語能夠表現出狐貍的狡猾”這一問題,引導學生關注到文中幾處具體的描寫,如“眼珠子骨碌一轉” “扯著嗓子” “冷笑一聲”等,進而理解“狐假虎威”的含義。
三,朗讀訓練的指導各具特色
準確把握課文內涵、真正激發學生的情感是進行有效朗讀的關鍵。崔巒老師也曾提到過,朗讀是要很好地把握課文最基本的感情基調,才能讀得更好。通過兩位老師的課例,我感悟到,只有準確地理解并把握課文內涵,才能真正體驗到作者所表達的獨特情感,才能進行有效朗讀。
“詞語”是于琳琳老師這節課的生命線。于老師恰當地借助語言描寫的提示語“扯著嗓子” “冷笑一聲”來指導朗讀,引導學生揣摩狐貍當時的內心感受,學生揣摩練讀之后,讀出狐貍的狡猾,在有感情的朗讀中很好地理解了這個詞語,也明晰了課文內容,為后文理解狐貍誘使老虎上當打下很好的基礎。同時,于老師鼓勵學生將文字讀到自己的表情上、動作上,在表演讀中積累詞語。
王晶老師則是將學生帶到一個想象的世界,抓住“狐貍眼珠子骨碌一轉想出了什么鬼點子”引導學生反復練讀、想象、細細揣摩,讀出狐貍的內心世界。又提出“老虎為什么猶豫不決?它是怎么想的”來創設情境,讀出老虎猶豫不決的語氣,從而達到以讀促思、以讀代解的目的,讀中有悟,使學生的思維變得異常活躍。
盡管兩位老師的設計思路不同、方法不同,但是她們都準確把握了學段特點,通過有針對性地引導,讓學生讀出了課文的內涵,真正激發了學生的情感,這就是朗讀的關鍵。朗讀中情感的熏陶,需要潛移默化地體驗和感悟。只有在“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基礎上的朗讀才是真正有效的朗讀,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第四,拓展遷移的達成各擅勝場
“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教學中的拓展與延伸對于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度、廣度、靈活度,對于學生綜合運用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都非常重要。因此,我們要以語文的小課堂為載體,構建學生生活的大舞臺。
課堂上要落實三個維度的目標,既要得意,又要得言、得能。于永正老師用50年的教學積淀和思考提煉了6個字:學語言、用語言。因此,于琳琳老師在《狐假虎威》一課的教學中,注重了積累運用,她巧妙地設計了一處故事續寫,請同學們用上本課積累的詞語“狡猾” “猶豫不決” “神氣活現” “搖頭擺尾” “東張西望”等,來講述“狐假虎威”之后的故事。設計的意圖是在變換語言環境的情況下,檢驗學生是否真正理解詞語的含義,從而準確地運用語言。從實際的課堂呈現可以看出,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之后,學生已經積累、掌握了詞語,并以理解為基礎,能夠在全新的語言環境中準確地運用語言。這一設計,讓我們看到于老師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活動的效果,真正讓學生做到“一課一得”。
王晶老師在本課的教學中,重在學習表達方面的拓展延伸,低年級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是個弱點,王老師在本課的教學中有意加強學生語言表達的訓練,很好地將閱讀與表達相結合。王老師充分發揮了低年級孩子思維活躍這一特點,聯系課文內容引導學生進行說話練習。比如,王老師在學生理解了“狐假虎威”之后,設計“你們一定有話要對狐貍或者老虎說吧”這一環節,既升華了學生對課文的思想內容的理解,又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孩子學會傾聽,學會表達,學會思考。
閱讀積累,意在強調提升語文素養,把課堂教學中的拓展延伸落到實處,可以讓有限的課堂綻放無限的光彩。
兩堂《狐假虎威》,充分體現出兩位老師對于文本的個性化、多元化解讀,呈現出她們對課文教學的個性化處理,同時又可以引發其他參與者智慧的碰撞,可以取長補短提高教學效果,為教師們提供了一個交流互動的平臺。“同課異構”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研方式,讓“同課異構”構建精彩紛呈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