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偉娜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上課要有趣。課上得有趣,學生就可以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和震驚。”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就應該讓學生在課堂中找到快樂,從而愛上語文課。
一、愛學生,快樂之本
愛三尺講臺,愛語文課程,愛我們的每一個學生。因為愛,我會精心備課,備學生,備教材,備教法……為的是讓學生在課堂上吃飽,吃好,得到高效的學習效率。因為愛,所以尊重學生的智慧、情感、志趣、思維方式,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寬松、融洽的課堂氛圍。因為愛,所以會賞識他們,不錯過每一個亮光點。因為愛,所以會鼓勵他們,讓他們體驗進步和成功。因為愛,所以會寵他們,允許童言無忌,言語自由、調皮搗蛋。學生在教師親和力的感召下,身心放松,積極參與課堂,思維活躍,聰明才智得到極大發揮,激活了課堂。笑聲朗朗的課堂,是多么快樂呀!
二、好情緒,傳染快樂
人都有七情六欲,喜怒哀樂,不管遇到什么事,即使再不快樂,當我走上講臺的那一刻,所有的一切都放下了,剩下的就是好情緒。孩子們是那么天真,那么活潑,他們的世界是陽光的、多彩的,有什么理由讓壞情緒影響他們呢?有時即使生病了,人特別不舒服,我還是會堅持上課去。一上講臺,我馬上會帶著飽滿熱情的情緒上課,感染學生,學生也跟著被調動起學習的熱情,集中注意力聽老師的講解。發現孩子不快樂時,我也會多提問,多說鼓勵的話,多關心他們,讓他們回到學習中來。
三、創設情景,激發快樂
教學情境是指教師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把握,為學生創造的一種生動活潑如臨其境般的教學環境。教學情境的創設有助于誘發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加深對教材的理解,提高思維品質。創設情境的手段有:音樂導入,小品表演,各種形式的朗讀……如教學《小小的船》,我會先播放歌曲《小小的船》,讓美妙的音樂帶領學生們進入學習狀態。然后我帶領學生進行朗讀感悟,在讀中領悟,感受文章內涵,理解文章內容,讓學生動手畫畫,畫月亮、星星,想象小姑娘坐在月亮上面,見到誰了呢?最后還唱起了歌,跳起了舞,學生情緒高漲到極點,多么開心呀!再如課本劇表演,也是常用手段。如在《小壁虎借尾巴》的教學時讓學生們分角色朗讀課文,最后進行課本劇表演,扮演小壁虎、燕子阿姨、老牛伯伯、小魚……生動有趣,孩子們興趣昂然。教學《一個小山村的故事》時讓學生看洪水來時,無情卷走一切的錄像,刺激視覺,震撼心靈,像烙印一樣記在學生心里。學生在情景中感受快樂,怎能學不好呢?
四、靈活教法,融入快樂
學生喜不喜歡一個老師,很大程度上,得看教師的課堂如何、教學如何。所以,教學方法很重要,靈活多樣才能讓學生喜歡。首先教師的肢體語言要生動,才有感染力。我上課,高興時會手舞足蹈,悲傷時會聲淚俱下,激動時會聲調高亢,善于調情,學生才易動情。其次我會精心安排好課堂。一般會從題目下手,引導學生質疑,如《難忘的八個字》,學生就可以馬上提出難忘的八個字是哪八個字?為什么難忘?這樣以來,也抓住了中心,我順勢引導,讓學生自讀自悟,很快學生便能找到答案,重難點不擊而破。接著我會創設情境,講故事吸引學生,并親自范讀課文,因為我的語感好、語音標準,學生都喜歡聽我朗讀,這樣真切的朗讀比起課文錄音來得更真實!經過初讀課文之后,我會讓學生感悟課文。通過默讀、自由讀、小組讀、個人讀、分角色讀等形式多樣的方式來朗讀課文,利用課文插圖,小黑板等品詞品句,小組交流合作解決課堂問題和課后問題,感同身受,從中感悟課文,理解課文。最后進行拓展,讓學生以文中瑪麗安伯德的身份給老師寫一份感謝信。
五、合作交流,分享快樂
人不可能是孤立的,他總會和不同的環境發生關系,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發展交往與審美的能力。
如教學《一個小山村的故事》,在初讀課文后,我會讓學生討論交流:小山村原來怎樣?后來怎樣?為什么會有這些變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這些問題一拋出,學生通過合作,馬上能找到答案:小山村原來安逸美麗,后來不見了。因為山洪暴發,被沖走了。人們亂砍濫伐,破壞生態環境是罪魁禍首。再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我會讓學生自己當一回小壁虎,把借尾巴的過程演繹出來。然后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選擇自己喜歡的合作伙伴把這個故事表演出來。學生幾個人一組,分別帶上自己喜歡的動物頭飾,如燕子、老牛、小魚,有的做出掌握方向的動作,有的做出趕蠅子的動作,有的做出撥水的動作,活靈活現,可愛極了。
責任編輯 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