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云峰

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生使用工具書應從學會查字典開始。
一、學生必須人手一本新版字典
每逢接手新班,我都要求學生人手一本最新版的字典,并且是放在書包里。本來要求學生買一本字典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小學生都是老師怎樣說學生怎樣做,問題是家長的不理解。有學生家長問我,預習生字時,看教輔不也可以知道生字的意思嗎?我說:“那些教輔只可以讓孩子知道課文里那些生字的意思,生字以外的字,課本以外不懂的字教輔就不能告訴孩子。”
當然遇到不懂的字,解決的方法很多,不一定查字典,但我認為查字典是最基本的,比上網查方便,比查教輔具體準確。我對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學教學全解》、龍門書局《黃岡小狀元課文詳解》和《新華字典》對一些字的釋義進行了比較,如五年級下冊《絲綢之路》的“芝”字,前兩者的釋義是“古代指靈芝”,《新華字典》的解釋則詳盡得多:①靈芝,長在枯樹上的一種蕈,菌蓋赤褐色,有光澤,可入藥。古代以為天瑞草。②古書指白芷,~蘭。
還有家長問,為什么要統一版本,而且還要最新的版本?我說:“統一版本便于教學,要最新的版本是要讓學生掌握最新的知識。社會在發展,知識在更新,字典也在不斷地修訂。”我告訴學生和家長,新華字典自1953年初版到今天已是第11版,其中作了不少修訂。
我曾在學生中布置了這樣一次作業,讓學生查第11版和舊版對有關動物的字的解釋有什么不同。我把兩個版本的字典里的“羊和貂”的解釋列了出來。
通過對比,同學們發現了第11版《新華字典》對個別義項進行修改,簡化或更新了某些詞的釋義。接著我又引導學生發現,關于動物的詞都是在用途上作了修改,讓學生明白這是為了適應當前保護動物的要求。
二、識字教學中落實查字典教學
在我的班里,學生人手一本字典,而且必須帶到課堂上來。在識字教學中我指定一些字讓學生查。以此來強化學生查字典的意識。我在備課的時候就要考慮設計查字典這一內容。
學生遇到不懂的字時,讓學生自己去查字典。我經常對學生說 “有許多字老師也不懂或不全懂,但老師會查字典。”語文基礎訓練中的組詞練習,我很少把答案告訴學生或把答案抄在黑板上,學生不會組詞時就讓他們去查字典。
三、把查字典考查納入到課文課程評價中來
語文課程評價要體現語文課程目標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應注意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的有機聯系,注意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交融、整合,避免只從知識、技能方面進行評價。因此,我們應從識字評價、寫字評價、朗讀背誦評價、閱讀評價、寫作評價、口語交際評價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語文評價。識字的評價,要考察學生認清字形、讀準字音、掌握漢字基本意義的情況,以及在具體語言環境中運用漢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詞典等工具書查檢字詞的能力。我認為,每學期進行識字評價時,應有評價學生學生借助字典查檢字詞的能力這一內容。
四、 有目標地設計查字典的作業
在設計每篇課文的預習指引時,我都設計查字典這一內容,而且要求學生必須查字典,而不是教輔。有時還讓學生利用字典做些小研究。如“再接再厲”很容易誤寫成“再接再勵”。我就讓學生去查“厲”、“厲”和“礪”這三個字,讀字典的釋義。讀了釋義后,學生明白了“再接再厲”原指公雞相斗,每次交鋒前都要把嘴巴磨鋒利,因為“厲”同“礪”,“礪”是“磨”的意思,所以寫成“再接再厲”,用來比喻一次又一次地不斷努力。廣東方言中有個詞叫“打色”,這個“打色”就是“擲骰子”,意思是話事人,當權那一個。這個詞是怎樣來的呢?就讓學生利用字典進行研究,先讓學生查“骰”字,學生很快查到:骰子,一般叫色子,游戲用具或賭具。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游戲或賭博時那個打色的人不就是話事人,當權的那一個嗎?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