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芳
正能量,就是指能夠提供積極動力,促使人們進步的能量。這種能量可能是你聽到的一句話,可能是你看到的一幅畫,可能是你聞到的一種氣味,還有可能是你善意的舉手投足。
一、營造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
1. 淡化“課堂”意識。對于學生來說,課堂這一概念容易使他們產生一種心理障礙。他們往往覺得課堂是一個使他們暴露弱點的處所,一個使他們在同學和老師面前難堪的地方,產生焦慮情緒和防御心理。為避免這種現象,教師得設法模糊和淡化“課堂”意識,使學生的心理障礙降到最低點,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始終帶著飽滿而高漲的情緒學習。
2.“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學習英語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從而使學習者始終保持對知識保壘主動進攻的姿態,保持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而對不感興趣的東西,往往不容易記憶,記不住就容易放棄學習,形成"無興趣--記不住--失敗--放棄"的惡性循環。學習興趣的強弱還直接關系到學生對該學科投入精力的多少和學習效果的好壞。因此,教師能否點燃學生的興趣,變苦為樂,變厭學為愿學,乃教學成敗的關鍵。而英語課堂教學是教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行為的重要場所之一。因此有必要創造一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和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做中學、學中用,讓他們學得主動。
在游戲中激發學生的興趣。游戲是活躍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在玩中潛移默化地滲透知識,激發學生的情趣,提高學生的情商,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提出的情感這一目標,使學生在短時間內進入角色,全身心投入到語言時間和思維活動中。如復習現在進行時,模仿《幸運52》中的一個游戲,多人比劃一人猜。從每小組選出一名學生,面向該組學生。教師向小組內學生出示動詞短語卡片,組內學生表演動作,該生猜動詞短語。通過這種方法練習并考察了學生對短語意義的理解。
巧用身勢演示情景,激發興趣。身勢是指伴隨著語言教學的動作、手勢和表情。教材中運用身勢的地方較多。因此在教學中可巧用身勢。教數字1—10時,可伸出左手邊說數字,邊用手勢表示。如“two”伸出2個手指,“six”伸出小指和大拇指,“ten”用握拳表示,學生情不自禁地學著做、跟著說,不用作任何解釋,就在不知不覺中輕松愉快地接受這些知識。
利用多媒體,激發興趣。傳統的板書講解,讓學生死記硬背,結果使學生感到厭煩,而多媒體教學中豐富的內容、生動的畫面會刺激學生、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功能,使他們的智力活動呈現最佳狀態,使他們在生動形象的和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中來學習英語,愉快地接受這種語言的教育和操練。如:教形容詞的比較級和最高級時,運用PowerPoint 給出:一只紅色鉛筆和一只黃色鉛筆。然后問:“Which is longer, the red pencil or yellow one?”(longer加粗而且下劃線)學生肯定異口同聲地回答:“The yellow pencil.”這時又一只更長的綠色鉛筆飛入進來,教師問:“Which is the longest of three ?”隨著學生的回答,教師把“The green one is the longest.”顯示出來。
二、教師變“填”為“導”
課堂教學不是教師一個人的舞臺,應該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要強調師生互動。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并充當教學活動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學看成“老師灌、學生裝”,把學生看成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對象。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的:“教師當然須教,而尤宜致力于導.”因而施教之道,貴在善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善導。
引導生疑。教學的開始階段,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多加誘導,啟發和鼓勵學生大膽提問,使之不斷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逐步形成生疑能力。例如,教學稱呼教師時,筆者說:“You can ask me Mrs Deng .”然后又告訴學生稱體育老師為Mr. Lu.這時學生的問題就來了:數學老師呢?地理老師呢?我一一回答說都用Mr.或 Mrs(因教師都已婚)。在我的引導下,學生質疑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他們提出了“那沒結婚的女教師怎么稱呼呢?”“小孩又怎么稱呼呢”等問題。這樣,在關鍵處生疑,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誘導質疑。當學生質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時,他們的思維就會處于興奮狀態。此時,教師要因勢利導,誘導學生圍繞中心多角度、有順序地提問,從而提高質疑的質量。如Go for it !八年級下Unit 8 Section A 1b聽錄音后,筆者進行了一下聽力測試:
T: Whats the matter with the boy 2?
S: He doesnt know what he should get his mom for her birthday.
T: Does he accept boy 1s suggestion?
S: No ,he doesnt.
這兩個問題來自課文的內容,答案基本是唯一的。但在這兩個問題順利解決后,筆者不失時機地誘導以激活學生的思維。
T: Do you think what boy 2 buy at last ?這個問題書上無答案,要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
善導釋疑。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啟發學生提出問題,還要善于誘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提高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例如,在教《Would you mind keeping your voice down?》,為了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和對國外的禮節的好奇心,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閱讀,或在閱讀前讓學生猜測課文內容,然后通過閱讀課文,證實他們的猜測正確與否。因此,筆者根據課文的內容,設置如下問題:(1)What does “etiquette” mean in an English-speaking country?(2)Standing very close to the person you are talking with is quite common in some Asian countries, isnt it? What about in Europe? (3)In China, is talking loudly in a library, a museum or a movie theater allowed?(4)In China, if you want to be polite with your friends, what should you do in public?(5)If we see someone breaking the rules of etiquette, we may politely give them some suggestions. Please list some examples. 然后讓學生根據對課文的理解,張開想象的翅膀,回答上述問題。同時,教師在黑板上板書學生所答問題中的關鍵詞,與其他學生猜測的答案相對照。
三、培養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
養成預習的習慣。“學起于思,思起于疑。”課前預習就是尋“疑”。預習能為聽課做好準備,也是獲得上新課主動權的最佳手段。 預習是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好方法。無論是課前預習還是課內預習,教師都要向學生提出預習的內容、方法、速度和達到的要求,讓學生明確通過預習需要解決哪些問題,并嚴格檢查。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有啟發性,能引導學生主動去思考、去探索。學生發現疑難問題,并帶著問題聽課會更加積極地思考問題和更自覺地掌握知識。每課書學習之前,學生根據預習要求,有的放矢地研讀課文,初步了解將要學習的基本內容,記錄預習中碰到的疑點,教師要指導學生使用英語詞典和其它工具書, 培養學生利用多種渠道獲取和篩選信息的能力來源。
養成課堂上積極大膽地參加實踐活動的習慣。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的工具。自然,它離不開說。然而目前大多數學生羞于開口,不敢開口,這樣就制約了英語學習效果,而且不利于提高。在大量和反復聽的基礎上,大膽地、大聲地“說”是學好英語的前提。英語教師常幽默地對學生說:“學好英語=大膽+細心+臉皮厚”,也就是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勇于表現自己,敢于開口,在課堂上大膽地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如勇于用英語回答老師的提問或向老師、同學提問,值日生報告、角色表演,努力為自己提供、創造多開口的機會。
養成課后及時復習鞏固的習慣。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指出:“遺忘進程的規律是先快后慢,即在識記后最初時間內遺忘得最快,以后逐漸緩慢,經過一段時間以后,幾乎不再遺忘”。當天的新課上完后,學生可以利用中午或晚上的時間把課堂上教師所講解的內容復習一遍,重溫課堂上提到的要點。對一些疑難點可以查閱參考書籍或詢問相關教師,直到弄懂為止。對課文中的單詞、句型等應利用早晚時間記熟,不能拖拉,當天的事當天完成。教師要引導學生及時復習,進而形成良好的復習習慣。
養成良好的背誦習慣。要學好英語,就必須解決好記憶與遺忘的關系。背誦是解決記憶與遺忘的最佳途徑之一。背誦,從古到今一直被中國人視為學習良方。教學實踐表明,學習英語要提倡背誦,沒有熟練地背誦百來篇語言材料,就難以真正掌握英語。有了背誦的習慣,就有了開口的基礎。背誦可以幫助我們自然地學會單詞、習慣用語和句型的實際運用。相對朗讀而言,背誦是提高朗讀的最好辦法,也是語感的重要來源。然而,背誦是教學中的薄弱環節。其主要原因是背書是苦差事和學生對背誦的好處認識體會不夠深刻,也缺乏一套科學的背誦方法。此外,不少學生常因背誦時容易讀后忘前,而不愿背誦。背書苦和背書后又遺忘是自然的,但是只要使學生養成了背書的良好習慣,嘗到了背書的甜頭,苦中的樂趣是很大的。背誦要得法,否則事倍功半。背誦的技巧和方法很多,可以指導學生運用理解——關鍵詞提示法,即把背誦材料在理解基礎上找出關鍵詞,利用它的提示,把整篇材料背下來。
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要想學好英語,僅僅掌握課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應在課外堅持學習。教師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一些難易適中的英語國家的文學作品和報刊雜志,讓他們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習俗、風土人情、典故逸聞等方面的知識,以提高對中外文化差異的鑒賞力。事實證明,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有利于增加學生課外知識的獲取量,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另外,還可以鼓勵和引導學生用英語寫日記,每周檢查一次,促使其長期堅持,并最終養成習慣。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