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靖
眾所周知,在教學中,“學”才是最重要的,有人甚至把“教學”解讀為“‘教學生‘學”,而《2011版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就強化了學法指導。在基本理念部分,新增了“擴大視野,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教學建議”部分,過去一味只是空洞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現在改成“應該引導學生鉆研文本……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或遠離文本進行過度發揮”。從中可以看出,新版“課標”對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有了更清晰的界定,凸顯出教師在學法指導方面的作用是要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
一、整體上思維,扣住文題,詳細發問,巧述內容
《新課程標準》的評價說明中明確規定“抓住文章的題目揣摩文章的內容或作者的感情。能有意識地用夾敘夾議及記敘文的六要素知識整體把握作品內容,學會復述事件”。比如《走一步,再走一步》,設計概括題的第一種問題:復述故事情節。針對初一的學生,培養學生具有在文章整體上思維的能力。首先讓學生學習、理解復述的基礎知識,明確詳細復述是把文章原原本本,可部分調整、改動復述文本,概括復述是把文章進行選擇、濃縮、概括,抓中心和主干突出重點地復述文本,課堂教學突出的是概括復述。然后很有效的思維方法就是指導學生先看文題再結合文章,整體感知課文寫的內容,讓學生看完題目后,心中根據題目提出“誰走一步再走一步?為什么要走一步再走一步?怎么樣走一步再走一步?最后成功了嗎?”等針對全文的整體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文章,在思索問題中深入了解文本,文章的思路會慢慢清晰起來。本文復述的難點是事件、地點、人物和數字。在這篇文章中有效地讓學生講述出故事發生的具體地點、發生時間、爬懸崖的一共幾個孩子、主要人物是誰,還有什么人物出現、故事分幾個部分,針對事件可以一個部分一個部分地復述,每部分可以按照“地點+時間+誰+干什么+結果如何”的模式來復述。最后提出要求:復述必須忠實于文章,準確把握中心,不能歪曲原意,主要內容、主要情節不能更改,既要突出重點,又要給人以完整的印象,而且必須脈絡清晰,線索分明,前后連貫。由于考場時間有限,復述文章內容猶如寫一篇微型文章,這個考點只能以各種靈活的方式加以考查,所以平時教學中這種常規訓練還是要堅持,并加以靈活化的思維訓練。凡是以文章的主體內容命題的課文,比如《蘆花蕩》和《孤獨之旅》等課文,都可以訓練學生復述課文。學生要養成的思維習慣是,從課文整體內容出發,把文題從不同角度加以擴展,按事件內容多問幾個為什么,并加以完善,形成一段完整的話。
二、局部中思維,綜括首尾,凸顯起伏,巧括故事
清代的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過“文似看山不喜平”,“文須錯綜見薏,曲折生姿”,“為人貴直,而作詩文者貴曲”,說的是文章要寫得內容有波瀾,行文有起伏。教師只要考查學生對這類文章扼要的故事概括的情況,就可以很有效地檢查出學生對文章思路的清晰性和把握文章整體性與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所達到的層次了。再次以《走一步,再走一步》為例,設計概括題的第二種問題:文章敘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試概括回答。學生具有在文章局部中思維的能力,指導學生養成思維的習慣是:首先避免敘述時像復述課文一樣面面俱到,明確復述與概括的區別,復述文章是指將文章用自己的話語講述整體內容,而概括是將文章用幾句話進行概括要點,時間、地點、事件在復述和概括中都可以提到,只不過復述的內容更完善,更具體些,而概括只是將重點濃縮而成。學生清楚問題方向后,接著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評價說明中的明確規定“能抓住關鍵語段理清文章的思路。關鍵語句(段),主要指:總領全文的語句(段),承上啟下的語句即過渡句(段),總結句(段)。”從文章局部出發,就是從文章的首尾段入手,因為情節再復雜的文章,都是在文章首段(前幾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尾段(最后幾段)交待了事情的結果(除了倒敘的文章之外)。于是快速閱讀掌握開頭的“我”是怎樣的,結尾的“我”又是怎樣的,快速把握文章發生的事件。如此文開頭就交代了“我” 跟孩子們去爬懸崖,結尾“我”慢慢爬下了懸崖。在做什么事中,就要注意作者的寫作思路,明確本文就是一件事情的幾個階段,但事件的大體情形是一樣的,只是設置了情節上的曲折,循著爬懸崖這個事件即可理清思路進行概括。然后有針對性地按照“誰(主人公)+做了什么事(主要事件)”的模式來概括故事。按照事件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一步一步地概括,做到不漏說也不多說,否則會造成表意不清或者啰嗦累贅。最后概括說就要學會用表示行為的詞語概括,既清晰又明了,不需要寫出太多的過程。于是此文可以引導學生回答出“冒險”“遇險”“脫險”這幾個高度概括課文作者經歷的詞語,特別注意在故事前加上主人公“作者”,還有特殊的時間“童年”。跟學生強調特殊的時間地點是一定要回答的,以免失分,提醒學生一般回憶性文章在時間表述上以童年或青少年時期為主。
三、主體內思維,理清思路,梳理要點,巧寫事件
培養學生具有在文章主體內思維的能力。“主體”顧名思義,就是文章的最重要部分,它最基本要求是“豐實”, 像豬的肚子那樣飽滿、圓實,因此元代文人喬夢符形象地稱中間部分為“豬肚”。于是作家們都會巧妙地選取幾個事件使他們的主體顯得豐滿,以便充分地表現人物形象和表達中心。《新課程標準》的評價說明中明確規定“快速閱讀較復雜的記敘文,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篩選信息,概括內容要點”。于是選入的考題的文章中還經常會出現概括題第三種問題:文章依次敘述了作者與人交往過程中的哪幾件事,請簡要概括。如以《老王》為例,設計“作者與老王交往中哪些事件,請簡要概括”作為思維訓練。這些問題就是針對文中“經過”部分即主體部分,作者所寫的多個事件。學生養成思維的習慣是:從文章主體出發,首先讓學生先明確此類文章表現的是多件事情的組合,這對理清文章思路和梳理內容非常重要。然后讓學生學會在概括時要注意把“幾件事”的內容概括進去。主要就是回答出每件事中“做了什么”就可以了,主要方法就是梳理內容,找準段落,有些學生會混淆事件的段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利用初一數學所學的合并同類項知識,把描寫相同事件的段落合并在一起概括,最后明確把交往了具體事件有條理按先后順序清晰地按照“誰+干什么”的模式,剔除非重點內容寫出來就可以了。如《老王》的事件概括:老王給我們家送冰塊,車費減半;老王免費送我愛人去醫院,堅決不肯拿錢;老王生病了還到我們家送香油和雞蛋。注意在概括的時候不要遺留信息點,把文中所寫的事件高度概括完整。
責任編輯 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