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逸舟
【摘 要】課堂提問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是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動力,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本文從兩方面來闡述:第一是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第二是提高課堂有效提問的做法。
【關鍵詞】提高;課堂;有效提問
縱觀現在的課堂,很多教師都有這種感覺:學生上課舉手發言不積極,課堂討論氣氛不熱烈,給數學教學帶來了很大的障礙。布魯納(美國):“向學生提出挑戰性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發展智慧。”恰到好處的提問,不僅可以引發探究欲望,還能激發思維,使情緒處于最佳狀態,有利于主動學習。
一、反思我們的課堂提問
(一)問題的提出,缺乏主體性
愛因斯坦說過: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是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或模式去解決問題,而提出一個問題是站在一個新的角度重新審視認識一個矛盾,沖破固有的思維方式而創造性地提出一個問題。可見,問題的提出應以學生為主,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事實如何呢?我我們的課堂提問都由教師嚴格、有序的主導來控制著問題,教師早先在教案上設計,課堂上一個一個提出,而學生只等待著教師的提問,并用一種標準答案來回答,這種一味地單相的教師問學生,實質上是一種變相的教師主導一切的做法,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依然沒有落實。
(二)問題的設計,缺乏探究性
當學生“無疑”時,教師則“須教有疑”,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并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體現出自己的創造性。好的提問,能“一石激起千層浪”。但很多時候我們為提問而提問,脫離學生實際,或浮光掠影,或針對性不強。正如張志公先生指出的那樣,“問得太平直,太簡單,學生想都不必想就答出來,像‘好不好、‘是不是之類,看似熱鬧,氣氛活躍,卻無實際價值”。“問題太籠統,不著邊際,學生可以隨便回答兩句,很難說他對,也很難說他不對”。像這樣缺乏啟發性、探究性的提問是數學教學的大忌,它不能使學生思維與教學產生共鳴,相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提高課堂有效提問的做法
(一)營造愉悅的問題情境,誘導學生參與學習
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把學習引入一種與研究未知問題相聯系的情境中,把學生的思維帶入新的情境中來,使學生意識到問題是客觀事實的存在,同時在心理上造成一個懸念,處于“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狀態,從而開動腦筋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如學習“有余數除法”時,教師可以這樣來創設情景:“老師準備了20支鉛筆平均分給這節課表現最好的6個同學,你們想到了什么?”學生一聽是自己的事情,思考的熱情一下子提高了,哪怕是平時最不愛動腦筋的學生也主動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來。
(二)把握好課堂提問的“時間分配”
一節好的數學課不是一講到底,也不是一問到底,精講巧問,處理好提問的節奏,安排好提問的時間分配,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讓學生和問題進行零距離接觸,學生才能對所學的知識理解得更深更透。如教學《圓面積的計算》這一課時,先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將半圓分成若干個相等的小扇形,然后剪開,重新拼合,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后,老師只需設計兩個問題即可:①請大家認真觀察,拼成的近似的長方形和原來的圓形有哪些聯系?②完成上述的發現后,老師可以再提出第二個問題:“根據上面的發現我們知道了長方形的面積怎么計算,那么,圓的面積又該如何計算?”由于學生明確了兩個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系,完全可以對頭腦中發現的信息加工、整理,進而獨自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
(三)注重提問的開放性,培養學生的靈活性
在課堂教學中設計開放性問題,能促進學生全面地觀察問題、深入地思考問題,并用獨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發現、歸納問題,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無疑是十分有益的。例如:教了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后,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怎樣移動兩個因數的小數,使42×23的積縮小100倍?一般學生只想到把其中一個因數縮小100倍,經老師啟發后,有些學生就能想出答案有無數個。這種提問設計,既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也能打開學生的思路,進行發散性思維訓練。培養學生求同思維的同時,不可忽視他們的求異思維能力的開發,因為求異思維是創造思維的源泉,而開放性問題是培養求異思維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所以除了有計劃、有目的地設計一些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用等問題培養學生全方位、多層次探索問題的能力之外,還應設計一些開放題,發展求異思維,為培養學生創造能力打下基礎。
總之,課堂提問既要講究科學性,又要講究藝術性。好的提問,能激發學生探究數學問題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好的提問,需要我們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的認識規律和心理特征來精心設計課堂提問,把問題設在重點處、關鍵處,疑難處,這樣,就能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每一根神經,引導學生有效地參與學習過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