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道榮
[摘要]農村教育是我國教育的一大薄弱環節,而農村語文教學更是其中的軟肋,要提高農村語文課堂教學效果,讓農村語文課堂教學重新煥發生機,語文教師應從農村語文教學新方法的探討入手,利用實證教學法,讓語文課堂重新煥發生機。
[關鍵詞]農村;語文教學;實證教學法
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一個人一旦對事物有了興趣,很多事情都可迎刃而解,因為它能使人們主動地去探知,思索,實踐,直至找出問題的答案。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深感為學生傳授知識解決疑難而自豪、幸福。但現實是語文教學在大多數人的眼里,已成為了“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現在的語文教學被分割為只限于字、詞、句、篇的分析,課文的人文精神和優美意境難以得到充分展現。特別對于信息閉塞、硬件條件落后的農村學校,語文教師很多情況下只是灌輸,學生只是被動接受,整個課堂死氣沉沉,沒有一絲活力。
一、實證教學促使語文教師由經驗型向學者型嬗變
“實證”就是對教學實際的判斷、證明、驗證,是科學的,也是務實的方法。它以事實為依據進行客觀分析、判斷,“實證”的過程是有步驟、有條理、有分析的過程,自始自終是充分地以查缺補漏為重點,以改進和提高為目的,是由表層印象升華到本質,由經驗上升到理性的過程。
“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要有一桶水。”為了弄清一個意思,語文教師要查閱大量資料來求證;為了查明一個背景、原因,語文教師會不厭其煩地參考無數文獻來佐證;為了領悟文章的意旨,語文教師需要翻閱浩如煙海般相關的著作,甚至實地走訪來驗證……日積月累,各種各樣的知識匯入到自己的腦海中,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語文教師不但提高了專業知識水平,而且樹立了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從而為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奠定了基礎,這真可謂是一箭雙雕。
二、實證教學能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解答課堂上的問題,學生通過語文教師的啟發、引導,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互相討論,互相交流經驗。語文教師還可以讓部分學生到電子閱覽室查閱資料,搜集材料,到圖書室去借閱圖書加以分析考證,這樣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做課堂主人的滋味。當學生們通過自己的合作努力和佐證而不是靠老師的簡單灌輸得到準確的答案時,其內心的那份自豪感、幸福感溢于言表。例如,教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皇帝的新裝》一文時,教師組織學生表演課本劇,全班同學忙得不亦樂乎,大家分工明確,在課前,有的趕緊去自制道具,有的去借戲服,有的準備著皇帝、老大臣、官員、百姓、小孩等的臺詞,還有的則通過網絡視頻模擬、揣摩這些角色的身份、口氣。經過這些充分的“實證”準備,課堂取得了圓滿的教學效果,學生們感覺到上語文課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更是一種享受,他們對語文的學習興趣與日俱增。
三、實證教學能讓學生增強對生活的熱愛程度
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只是程式化、機械化,老師教得辛苦,學生也學得難受,老師枯燥的填鴨式教學,使得學生昏昏欲睡,無心學習,教學效果自然收效甚微。語文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門學科,與生活息息相關。
生活處處有語文,學校以外的社會是語文的大課堂,這里的內容精彩紛呈。離開了生活這個大舞臺,語文教學將會是空洞的,單調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同樣,語文它是來自生活,又會回到生活。語文實證教學讓學生認識語文,熱愛語文,從而理解生活,熱愛生活。
四、實證教學能增強學生的科學素養
由于實證教學是以事實為依據,通過客觀分析而加以佐證,它突出強調結果的客觀性、準確性,而不是空洞的、脫離實際的。子虛烏有的答案是得不到認可的。因此,實事求是成了學生一種非常重要的思維品質,是非分明,真與假、對與錯,學生能做到涇渭分明,能摒棄那些迷信的、愚昧的思想,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五、實證教學能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中國傳統教學是只重知識理論,輕實踐,學生往往理論知識掌握得較好,但是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卻比較缺失。如何彌補這一缺點?實證教學則當之無愧。對于語文課堂中出現的一些不懂的知識點和疑難問題,語文教師可倡導學生根據事實調查、探討、驗證,而大量材料的搜集則有利于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與社會實踐的能力。
實證教學只是眾多教學方法中的一朵奇葩,隨著教育課改不斷深入,隨著高效課堂模式不斷推進,隨著素質教育不斷提升,語文教育將會出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大好局面,農村語文教育也將會煥然一新。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