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慧娜
摘要:針對高職院校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和課堂問題較多的情況,提出在課堂上運用競爭激勵法進行教學,闡述該教學法在Excel高級應用課程中的教學實踐,指出該教學法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減少各種課堂問題,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有較大作用。
關鍵詞:自主學習;競爭激勵;高職教育;課堂教學
近年來高職院校擴招,學生數量劇增,素質差參不齊,部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夠,在課堂上不善于思考,學習處于被動狀態。如果教師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學生就不能較好地參與到課堂學習過程中,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容易在課堂上出現玩游戲、玩手機、說話、做小動作、看課外書、睡覺等行為,課后既不預習,也不復習,學習自主性較差。如何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的自主學習狀態,是每一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值得探索的課題。
1.自主學習理論
自主學習是與傳統的接受學習相對應的一種現代化學習方式。自主學習以學生作為學習主體,通過學生獨立的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造等方法實現學習目標。傳統學習方式過分強調接受和掌握,學生學習成為被動接受和記憶知識的過程,阻礙了學生發展。要轉變這種被動的學習狀態,教師就要在教學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分析解決問題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提倡以弘揚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為宗旨的自主學習。
作為高職院校的教師,最主要的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問并啟發學生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問題并探究問題的答案,形成學生自覺地為實現教學目標而努力的態勢;尤其要在課堂教學中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課堂教學緊緊圍繞教師的教學思路進行。
2.競爭激勵法的含義及運用
激勵就是通過管理工作設定一定的條件,激發被管理者實現工作目標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精神,達到預期管理效果。激勵的方法很多,競爭激勵法是其中一種。教師可以結合高職院校特點,將競爭激勵法運用到日常教學中,通過競賽等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學生不但要會學,而且要善于在競爭中學習,在學習中競爭,激發潛能,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感受進步的喜悅,不斷加強自主學習能力,全面提高綜合素質。
2.1競爭激勵法的應用與實施
筆者在高職院校從事2年多Excel高級應用課程教學,該課程的教學內容為Excel軟件在企業辦公中的日常應用,包括復雜的數據處理和統計功能、函數及其組合的應用、各種操作技巧等。該課程的特點是理論難度不大,實用性非常強,知識點比較零碎;開設對象為信息管理財務專業2年級的學生,大二的高職學生已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和專業知識,而且在一年級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學習了Excel基礎知識,因此教師只要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引導其自主學習,再對該課程內容進行適當講解,就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在該課程的教學中,筆者運用了競爭激勵法,具體是這樣設計的:將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5人左右,每組人數盡量相同),以小組成員互助探討為主要學習方式;對每位學生的課堂表現都進行實時記錄,給予量化評價并計算得分,每組的成績由小組成員的個人成績匯總而成。學生的平時成績則根據所在小組和個人的成績排名、所在小組和個人的成績差值,按一定規則換算而得。這樣就形成了組與組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的競爭學習氛圍。
對于學生的課堂表現,教師需要記錄3項內容:作業考勤、課堂提問、技巧演示。學生的個人成績根據每一項內容要求的難易度和學生完成的情況評定,為2-5分。
1)作業考勤。
每次上課時,教師抽查上次課布置的作業并作記錄,登記學生的考勤情況,如有曠課,扣5分,該分數不僅影響個人分數,也會影響小組分數。
2)課堂提問。
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提出各種問題供學生搶答,問題包括3部分:①上一次課中沒有解決并讓學生課下找解決方法的問題;②上一次課教師布置需要預習的內容中留給學生回去思考的問題;③教師在課堂上隨機提問的問題。
3)技巧演示。
學生課后自主學習有關Excel的操作技巧,然后在課堂上給同學演示并講解,具體內容不限,但不能是教師課上講過或前面同學演示過的內容。
針對Excel實訓項目,筆者還制作了一份登分表,詳細登記每位學生在每次課每個項目上的得分情況、當前總分和參與每個項目的次數;然后根據表格數據生成柱形圖,實時顯示每組得分及排名,以起到激勵作用。每位學生的參與程度不僅直接關系到自己的成績,還關系到全組的成績。學生的平時成績由排名獲得,學生自己不積極參與,別的同學卻在進步,差距會越來越大,學生就會感到“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從而培養“你追我趕、勇于向前”的學習態度。
2.2實施競爭激勵教學法需注意的問題
競爭激勵法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但在實施過程中還要注意以下問題。
1)小組成員均衡搭配。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競爭激勵法,如果小組間差距比較大,那么較差小組的成員容易失去信心和努力的動力,而導致最后放棄。小組成員中基礎好的學生可以激勵基礎較差的學生,并帶動其共同進步。
2)教師要作好引導和設計,把握好問題的難度。
為了能在課堂上形成活躍的氣氛,教師要對每一次課作好設計,將一些待解決的問題布置給學生,讓其課下研究;提前告知學生下次課的教學內容,讓其作好對相關知識的預習,以便能在課堂上“好好表現”。學生在課下有足夠的時間查找相關資料并進行小組交流,同時能將學到的知識在課堂上與其他同學分享,最終獲得一定分數,既提高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又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有利于形成良性循環。問題的難易程度要適中,問題不能太難,超出學生能力,致使學生喪失信心;也不能太容易,沒有一點難度會讓學生覺得沒有挑戰性,提不起興趣。
任務內容應與學生聯系緊密,教師可采用一些真實素材,如實施這種競爭激勵的教學需要一份能詳細記錄每組學生情況的登分表,而這個登分表本身就可以作為一個任務。教師可讓學生使用Excel軟件設計和制作登分表,再將相關的Excel格式設置、數據處理、函數使用、圖表生成、打印設置等知識點融入該任務,每個知識點都可以作為問題讓學生解決,各組學生共同完成登分表,并在教學中真實使用。又如,教師在講授隨機函數和引用函數時,可以制作本班的考勤抽查系統為任務,通過該系統隨機獲取學號,再使用VLOOKlJP函數等提取姓名等相關信息,在以后上課需抽查考勤時就可以直接使用。學以致用,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程度。
3)保證學生共同參與。
為了保證競爭激勵法實施的公平性,防止整個課堂只由部分基礎好、水平高、積極主動的學生參與,讓所有學生都有機會參與,我們對學生參與各評分項目的機會作了一定限制。作業和考勤由教師抽查,以保證每位學生都會被抽到。每位學生在每個學期只有一次機會進行技巧演示,有主動上臺和教師隨機點名的方式,主動上臺得分相較教師隨機點名得分較高,沒能演示的占用了機會次數,但沒有得到分數,以后也沒有了機會,每位學生只要積極參與,都可以獲得這些分數。
對于每次課堂提問,每位學生只有1次回答機會,不同組進行搶答時,分數較低的組和本次課沒有回答過的組有優先權。個人也是一樣,如果問題比較簡單,有很多學生搶答,那么成績比較低的學生有優先權。另外,每位學生每次課只有一次回答問題的機會,即使某位學生很厲害,也只能有1次機會,但他可以教會其他組員,讓他們來回答,這樣也會使本組的分數提高,有利于團結互助。這樣可以保證更多的學生有機會參與,同時基礎差的學生更有優先參與的機會,保證所有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如果學生曠課,則扣5分,不僅會影響本人的得分,還會影響全組的得分,這樣可以讓學生切身感受到自己很多行為會影響集體,同時對其他組員也起到督促作用。
4)注意對學生壓力的控制。
競爭的課堂氣氛容易活躍課堂,但也容易給基礎差的學生一定壓力。教師要多鼓勵基礎差的學生,設置好小組得分和個人得分在平時成績上所占的比例,使大部分學生最后得到的平時成績在中等及以上。很多問題是讓學生課后先準備,這樣可以讓基礎較差的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預習準備,以減少壓力。
5)教師要對知識作好歸納總結。
競爭激勵只是教學的一種形式,用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在課后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再參與課堂學習,接受能力更強,更容易理解課堂教學內容。教師要抓住時機,對課程作總體詳細設計,將問題巧妙地設定在課程中,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后,對答案作詳細講解并及時對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3.競爭激勵法的實施效果
1)有效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教師利用競爭激勵法進行教學后,學生的參與意識大大加強,在課堂上精神集中,較少有玩游戲、玩手機、睡覺等課堂問題出現。為了在課堂上有較好的表現,學生在課后必須要自覺地完成作業,搜尋各種資料,查詢相關的問題答案,預習新課的內容,學習各種技巧。學生在課堂上有了好的表現后,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就能獲得成就感和榮譽感,激起學習興趣,將更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發揮自身潛力,以便在下次課堂上表現得更好,這樣慢慢地就形成良性循環。學生一開始可能是迫于壓力,但當切身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后,就會由“被動”學習狀態逐漸轉變為“主動”學習狀態,自主學習能力也得到較大提高。學生在學校里學到的知識畢竟有限,有了這種學習能力及良好的基礎,以后在工作中遇到問題,就能夠很容易找到解決的辦法。
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表現良好,期末考試成績都較高,平均達80多分,90分以上不在少數。很多學生都表示真正學到了東西,直到畢業后,還有學生反饋這門課程在實際工作中很實用,在學校學習過程中提高了能力,對工作也很有幫助。
2)有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采用的是小組學習方式,這樣的方式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互助精神、溝通能力。在競爭激勵法教學中,組員的表現,無論好壞,都會直接影響小組成績,這樣就能夠讓自我意識比較強的90后學生形成互幫互助的意識,讓成績較好的學生帶動成績稍差的學生,并對成績稍差學生有一定的約束作用。學生因為要回答問題和上臺演示,所以無形中也鍛煉了表達能力。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信息搜索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都得到提升,綜合素質也提到提高。
4.結語
“讓學生從學習中產生興趣,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是對教師從教的要求。鑒于目前高職學生自主學習能動性較差的現狀,為使學生能在學習過程中產生興趣,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競爭激勵教學法,激勵學生在學習中產生成就感,從而增強學習興趣,同時在競爭激勵法實施過程中還充分考慮不同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差異。實踐表明,該方法對學生產生學習興趣,提高自主學習積極性有較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李自璋,高職課堂問題行為成因及對策[J],職業教育研究,2012(5):147-148.
[2]傅偉,涂剛,高海俠,等,高職院校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模式研究[J],職業技術,2011(8):17-18.
[3]李魯寧,淺談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77-79.
[4]孫潔,激勵教學法在IT專業課雙語教學中的應用[J],計算機教育,2007(23):31-32.
(編輯:宋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