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家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么就要求我們老師、家長提供給孩子們的東西是他們感興趣的。十幾歲的孩子對什么感興趣呢?我想游戲應該是其中之一吧,那么就讓我們把嚴謹的數學知識游戲化,讓孩子們可以在游戲的體驗中快樂的玩兒數學,學數學。數學公式或者法則難于記憶嗎?能否將難記的法則變成順口溜呢?本文嘗試這樣操作讓學生能更輕松的化解學習中的難點。
【關鍵詞】數學;興趣;快樂
問過很多的成年人當時讀書的時候最害怕的是哪門學科,竟然多數人都認為是數學。我們能不能更生活化的走進學生,讓他們不那么害怕數學,甚至讓我們能夠把數學“玩”起來呢?拿幾個具體的例子來探討。
一、數學也“游戲”——讓游戲走進數學課堂,讓我們 “玩兒”起來
北師大版本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四節《有理數的加法》。這節內容是整個學習有理數的加減混合運算的基礎,那么他的計算原理的講解就非常重要。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法則就是我們教師在講解這節課時的關鍵。
針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比較愛玩兒的心理,我設計了“石頭,剪子,布”游戲。比如:甲乙兩名學生玩游戲,甲贏一局我們給他記做“+1分”輸一局記做“-1分”,平局記做0分。例:甲同學贏了3局,輸了2局,那么記分的同學就會記下“+3”和“-2”把這兩個得分加起來就應該是甲學生的得分,那么就得到等式:3+(-2)學生很容易就可以在游戲中看出甲相當于只贏了1局,所以得分應該是1分,也就是說得到:3+(-2)=1,類似的就可以得到(-3)+(-2)相當于是輸了5局,所以等分是-5分。這樣的思路學生很容易就掌握了有理數的加法運算法則,并且學習當中毫無困難可言,我在教學中只感受到了學生的快樂,領著他們一節課都在玩兒數學,在玩兒中我們掌握了有理數加法的計算法則。
二、數學也“溜”起來——讓順口溜走進課堂
“順口溜”說起來順口、好記。在數學教學中,如果把知識點或輔助線的添加方法編成“順口溜”,能使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下面以角平分線為例來談一談這個問題。
我們學習角平分線定理的時候有一個重要的應用:如圖所示,在∠AOB中作其中一邊的平行線DF,再作這個角的角平分線OC就會出現等腰三角形△ODE,這個結論在很多題目中都要使用。但是學生很難記住這一結論,所以我就把順口溜引入了課堂,把這個結論變成“角平分線遇平行線,等腰三角形會出現”
合并同類項法則:合并同類項,法則不能忘,只求系數代數和,字母、指數不變樣。
三、數學也“詩意”——巧用古代數學的典故以及數學史中的趣聞
在教授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時候我引用了中國古代的幾個例子,使課堂變得生動活潑,學生學習興趣濃厚。
先將《算法統宗》中的一道題拿出來供學生們思考。
三百七十八里關,初行健步不為難,
次日腳痛減一半,六朝才得至其關,
要見每朝行里數,請公仔細算相還。
題中的意思是:要到378里遠的某地方去,開始走時很順利,后來由于腳疼,后一天走的路程是前一天所走路程的一半,走6天才到達目的地。求每天各走多少里?
這樣的題目在小學是奧數題,但是我們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之后就會變成非常簡單的一個題目,一來可以重拾小學的知識,二來學生也可以通過比較得出方程的妙用。簡單來說就是將最后一天所行走的路程設為x,那么之前就分別是2x,4x,8x,16x,23x,他們相加等于378即可得到方程進而得出每一天的路程數。學生在愉快的學習中復習了舊的知識并獲得新的收獲。
蕩秋千
平地秋千未起,踏板一尺離地,送行兩步與人齊,五尺人高曾記。
仕女佳人爭蹴,終朝笑語歡嬉,良工高士素好奇,算出索長有幾?
把它譯成現代漢語,其大意是:一架秋千當它靜止不動時,踏板離地1尺,將它向前推兩步(古人將一步算作5尺)即10尺,秋千的踏板就和人一樣高,此人身高5尺,如果秋千的繩索一直都拉的很直,請問繩索有多長?
這是一個勾股定理結合一元二次方程的題目,授課的時候我用一些圖片來描述這幅“美女蕩秋千”的詩,課堂從美好的如詩的畫面入手,孩子們在詩意中學習數學,是何等的美好的畫面。我想下次再看到秋千的時候他們一定能想起勾股定理,想起那個充滿了詩意的課堂。
當然還有很多方式讓我們來“玩”數學,本文當中淺述了上面三方面的內容。教師只要在教學的時候多幾分童心,多一些幽默在嚴謹的數學教學中穿插一些學生更容易接受的內容,更喜歡的小插曲,還是能夠把數學這門學科教授的妙趣橫生的。
參考文獻:
[1]義教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數學課程標準研制組、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劉兼、孫曉天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鄒瑾,楊國安編《開心數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
袁俊培,女,(198204~),學歷:大學本科,籍貫:河南,職稱:中教一級。